上元节
【拼音】:shàng yuán jié
【注音】:ㄕㄤˋㄩㄢˊㄐ一ㄝˊ
【结构】:上(独体结构)元(上下结构)节(上下结构)
【简体】:上元节
【繁体】:上元節
词语解释上元节Shàngyuánjié。(1)元宵节。上元节[shàngyuánjié]⒈元宵节。英theLanternFestival;
基础解释上元节Shàngyuánjié元宵节。
国语辞典元宵节的别称。参见「元宵节」条。上元节[shàngyuánjié]⒈元宵节的别称。参见「元宵节」条。
其他解释阴历正月十五所谓上元日也。晋、宗檩《荆楚岁时记》:「今州里风俗,望日祭门,先以杨枝插门,随枝所指,仍以酒酺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其夕迎紫姑神以卜。」;隋、杜台卿《玉烛宝典》:「正月十五日作膏粥,以祠门户。」;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宋史·乐志》:「每上元观灯,上巳端午观水。」
其他释义1.元宵节。
1.注上元节前一天凌晨,看到一个台阶下有一支蜡烛在燃烧应该是燃烧整夜了。
2.据说汉朝初年,朝廷平定诸吕叛乱是在正月十五,汉文帝便把这一天定为上元节,是夜出游,与民同乐。
3.等到大了以后,那一年上元节,她陪母亲出游,又在这里遇到已经做了皇帝的他,也遇到了蒋重。
4.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祝元宵节快乐!
5.那是上元节前的一个傍晚,没人意料到邢婕妤在这个时节竟肯屈尊来到这里。
6.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7.元宵节古时候称“上元节”、“元夜”、“元夕”、“灯节”或“灯夕”,起源于汉代,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8.元宵节民间称为上元节,也称灯节,许多宫庙都有点灯祈福的活动。
9.上元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10.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读音:shàng,shǎng
[shàng]
[ shàng ]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上。上边。
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古。上卷。
3. 等级和质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4. 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车。上升。
5. 去,到:上街。
6. 向前进:冲上去。
7. 增加:上水。
8. 安装,连缀: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
9. 涂:上药。
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上课。上班。
11. 拧紧发条:上弦。
12. 登载,记:上账。
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上。桌上。组织上。
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上来。锁上。选上代表。
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上年纪。
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 shǎng ]1.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读音:yuán
[yuán]
(1)(形)开始的;第一:~始|~旦|~月。
(2)(形)为首的;居首的:~首|~年。
(3)(形)主要;根本:~素|~音。
(4)(形)元素:一~论|二~论。
(5)(形)构成一个整体的:单~。
(6)(名)货币单位;同“圆”⑥⑦。
(7)(名)朝代。蒙古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定国号为元。1297年灭宋。定都大都(今北京)。
(8)(Yuán)姓。
读音:jié,jiē
[jié]
[ jié ]1.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节。节外生枝。
2.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节。两节车厢。
3. 段落,事项:节节(一段一段地,逐步)。节目。
4.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节气。节令。
5.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节日。
6. 礼度:礼节。
7.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节奏。节拍。节律。
8. 操守:节操。晚节。变节。高风亮节(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9. 省减,限制:节省。节制。开源节流。
10. 略去,简略:节选。节录。
11.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节。使节。
12. 姓。
[ jiē ]1. 〔节骨眼儿〕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读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