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讬喻词语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汉语词典 讬喻

讬喻

【拼音】:tuō yù

【结构】:讬(左右结构)喻(左右结构)

解释

词语解释亦作“託諭”。谓借他物寄托要表明的意思。

基础解释谓借他物寄托要表明。

引证解释亦作“託諭”。谓借他物寄托要表明的意思。三国魏曹植《七启》:“假灵龟以託喻,寧掉尾於涂中。”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观夫兴之託諭,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宋程洵《锺山先生行状》:“故其为文,指事析理,引物託喻,要以达意所欲言者。”明吴宽《玉涧记》:“学道者守一身而忘万物,凡口鼻耳目之属,皆有所託諭。”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託喻不深,树义不厚,不足以言兴。”

网络解释讬喻讬喻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tuōyù,意思是谓借他物寄托要表明的意思。

综合释义亦作“託諭”。谓借他物寄托要表明的意思。三国魏曹植《七启》:“假灵龟以託喻,寧掉尾於涂中。”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观夫兴之託諭,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宋程洵《锺山先生行状》:“故其为文,指事析理,引物託喻,要以达意所欲言者。”明吴宽《玉涧记》:“学道者守一身而忘万物,凡口鼻耳目之属,皆有所託諭。”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託喻不深,树义不厚,不足以言兴。”亦作“托谕”。谓借他物寄托要表明的意思。三国魏曹植《七启》:“假灵龟以托喻,宁掉尾於涂中。”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宋程洵《锺山先生行状》:“故其为文,指事析理,引物托喻,要以达意所欲言者。”明吴宽《玉涧记》:“学道者守一身而忘万物,凡口鼻耳目之属,皆有所托谕。”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托喻不深,树义不厚,不足以言兴。”

字义分解

读音:tuō

[tuō]

1.同“

2.~。

读音:yù

[yù]

(1)(动)说明;告知:~之以理。

(2)(动)明白;了解:家~户晓|不言而~。

(3)(动)比方:比~。

上一个:讬音

下一个:讬寓

相关推荐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