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
【拼音】:dōng zhēng
【注音】:ㄉㄨㄥㄓㄥ
【结构】:东(独体结构)征(左右结构)
【简体】:东征
【繁体】:東征
词语解释1.向东征伐。2.东行。东征[dōngzhēng]⒈向东征伐。⒉东行。
基础解释向东征伐。东行。
引证解释⒈向东征伐。引《诗·小雅·渐渐之石》:“武人东征,不皇朝矣。”郑玄笺:“将率受王命东行而征伐。”汉扬雄《甘泉赋》:“函甘棠之惠,挟东征之意。”唐李商隐《随师东》诗:“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鬭心。”⒉东行。引汉班昭《东征赋》:“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唐白居易《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韵》:“客有东征者,夷门一落帆;二年方得到,五日未为淹。”
网络解释东征1.向东征伐。2.东行。3.在历史上著名的“东征”行动有——亚历山大东征和十字军东征,均是指军事上的侵略活动。4..与东征相对的是西征,同时还有南征、北伐等。
综合释义向东征伐。《诗·小雅·渐渐之石》:“武人东征,不皇朝矣。”郑玄笺:“将率受王命东行而征伐。”汉扬雄《甘泉赋》:“函甘棠之惠,挟东征之意。”唐李商隐《随师东》诗:“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鬭心。”东行。汉班昭《东征赋》:“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唐白居易《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韵》:“客有东征者,夷门一落帆;二年方得到,五日未为淹。”东征[dōngzhēng]向东征伐。《文选.扬雄.甘泉赋》:「函甘棠之惠,挟东征之意。」东行。《文选.班昭.东征赋》:「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
汉语大词典(1).向东征伐。《诗·小雅·渐渐之石》:“武人东征,不皇朝矣。”郑玄笺:“将率受王命东行而征伐。”汉扬雄《甘泉赋》:“函甘棠之惠,挟东征之意。”唐李商隐《随师东》诗:“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2).东行。汉班昭《东征赋》:“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唐白居易《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韵》:“客有东征者,夷门一落帆;二年方得到,五日未为淹。”
国语辞典向东征伐。东征[dōngzhēng]⒈向东征伐。引《文选·扬雄·甘泉赋》:「函甘棠之惠,挟东征之意。」⒉东行。引《文选·班昭·东征赋》:「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
辞典修订版向东征伐。《文选.扬雄.甘泉赋》:「函甘棠之惠,挟东征之意。」东行。《文选.班昭.东征赋》:「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
1.也就是说,蒙古人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惨败而告终。
2.鼙鼓揭天来,金戈铁马东征西讨,换得半生烟云一枕风霜,弹指话沉浮,书在,剑在,侠在,尚可中道击水。
3.战匈奴,龙旗招展匈奴遁,中华版图至北极;战南洋,汉军铁马平蛮邦,万千岛国归大汉;东征西讨,大中华帝国终于一统欧亚大陆,一圆现代热血青年心中强国之梦。
4.中国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将,是商高宗武丁的王后妇好,她带兵东征西讨,鼎助夫君将商朝版图扩大了数倍。
5.且不提后世欧洲的数次十字军东征,以及穆斯林的圣战,仅说那数年之后张角借太平道掀起的规模空前的黄巾起义便可窥见一斑。
6.后来,韩信投奔到汉王刘邦门下,受到重用,拜为大将,并授以调兵遣将、行军布阵的大权。韩信经过认真训练兵马,率领汉军东征西讨,终于打败了最强大的对手项羽,协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7.且善於经商,十字军东征战後因势力庞大被国王铲除。
8.明面上的大义是——曹操东征徐州,是奉天子明诏,伸张大义,铲除凶逆,吊民伐罪。
9.东汉末年,曹操东征路过此地,看到龙凤双河,留下了“此乃天杰人灵、龙飞凤翔之地”的感叹。
10.受德自小便聪慧过人,这些年又随寡人东征西讨,涨了不少见识。
读音:dōng
[dōng]
(1)(名)方向名;指日出的一边:~方。
(2)(名)主人;请客的人:房~。
(3)(名)姓。
读音:zhēng
[zhēng]
(1)(动)走远路(多指军队):~途。
(2)(动)征讨:出~|~战。
(3)(动)政府召集人民服务:~兵。
(4)(动)征收:~税|~粮。
(5)(动)征求:~稿|~文。
(6)(动)证明;证验:实物可~。
(7)(名)表露出来的迹象;现象:~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