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式
【拼音】:tǐ shì
【注音】:ㄊ一ˇㄕˋ
【结构】:体(左右结构)式(半包围结构)
【简体】:体式
【繁体】:體式
词语解释体式tǐshì。(1)文字的式样,拼音字母有手写体和印刷体两种体式。(2)体裁。体式[tǐshì]⒈文字的式样,拼音字母有手写体和印刷体两种体式。英formofcharacters;⒉体裁。例词和律诗体式不同。英formofliteraryworks;
基础解释∶文字的式样,拼音字母有手写体和印刷体两种体式∶体裁词和律诗体式不同
引证解释⒈体裁格式。引南朝梁陶弘景《与武帝启》之三:“惟叔夜、威輦二篇,是经书体式。”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一》:“礼部奏拟立到岁试辞学兼茂科试格:‘制依见行体式,章表依见行体式。’”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虽临危抒愤,词意浅露,而其体式,亦皆楚歌也。”⒉体制法度。引《北齐书·许惇传》:“齐朝体式,本州大中正以京官为之。”《陈书·孔奂传》:“奂博物彊识,甄明故实,问无不知,仪注体式,牋表书翰,皆出於奂。”明李东阳《蒙泉公补传》:“为政自有体式,盗贼责兵部,姦宄责法司。”⒊字体式样。例如:拼音字母有手写体和印刷体两种体式。
网络解释体式体式,指体裁格式;字体式样。
综合释义体裁格式。南朝梁陶弘景《与武帝启》之三:“惟叔夜、威輦二篇,是经书体式。”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一》:“礼部奏拟立到岁试辞学兼茂科试格:‘制依见行体式,章表依见行体式。’”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虽临危抒愤,词意浅露,而其体式,亦皆楚歌也。”体制法度。《北齐书·许惇传》:“齐朝体式,本州大中正以京官为之。”《陈书·孔奂传》:“奂博物彊识,甄明故实,问无不知,仪注体式,牋表书翰,皆出於奂。”明李东阳《蒙泉公补传》:“为政自有体式,盗贼责兵部,姦宄责法司。”字体式样。如:拼音字母有手写体和印刷体两种体式。体式[tǐshì]体制、格式。《南史.卷二七.孔奂传》:「奂博物强识,甄明故实,问无不知,仪注体式,牋书表翰,皆出于奂。」体裁、类型。如:「诗与散文的体式不同。」文字的式样。如:「拼音字母有手写体和印刷体两种体式。」
汉语大词典(1).体裁格式。南朝梁陶弘景《与武帝启》之三:“惟叔夜、威辇二篇,是经书体式。”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一》:“礼部奏拟立到岁试辞学兼茂科试格:‘制依见行体式,章表依见行体式。’”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虽临危抒愤,词意浅露,而其体式,亦皆楚歌也。”(2).体制法度。《北齐书·许惇传》:“齐朝体式,本州大中正以京官为之。”《陈书·孔奂传》:“奂博物彊识,甄明故实,问无不知,仪注体式,笺表书翰,皆出于奂。”明李东阳《蒙泉公补传》:“为政自有体式,盗贼责兵部,奸宄责法司。”(3).字体式样,如:拼音字母有手写体和印刷体两种体式。
国语辞典体制、格式,如:「诗与散文的体式不同。」体式[tǐshì]⒈体制、格式。引《南史·卷二七·孔奂传》:「奂博物强识,甄明故实,问无不知,仪注体式,牋书表翰,皆出于奂。」⒉体裁、类型。例如:「诗与散文的体式不同。」⒊文字的式样。例如:「拼音字母有手写体和印刷体两种体式。」
辞典修订版体制、格式。《南史.卷二七.孔奂传》:「奂博物强识,甄明故实,问无不知,仪注体式,牋书表翰,皆出于奂。」体裁、类型,如:「诗与散文的体式不同。」文字的式样,如:「拼音字母有手写体和印刷体两种体式。」
其他释义1.体裁格式。2.体制法度。3.字体式样。
1.采用镁铝合金一体式机身,沿袭五面晶棱中框设计,辅以精细喷砂处理,触感细腻。
2.金世纪人将共同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外塑好形象,全方位立体式构筑现代化企业的蓝图。
3.焊台与焊铁架采用分体式设计,而且体积小巧,容易摆放,特别省工作空间。
4.在门面房的拐角处,有一个很不显眼的小招牌,上面写着“仁康牙科”,里面摆放着两张连体式牙科综合治疗台。
5.我们穿上球鞋,用桔色圆锥体式的告示标志来当作目标,选择团队,然后开始玩儿。
6.如果你的柔韧度变得更好,你可以在做这个体式时伸直双腿。
7.这类体式会阻止经血的流动,所以在孕期练习也会有安胎的效果。
8.通过研究分析,提出可供整体式桥台桥梁工程设计的若干建议。
9.同时,为了进步增加这款车的接近角,其前保险杠也采用了横向宽度较短的加强型竞技攀岩保险杠,并配备有与前保险杠一体式的电动绞盘。
10.通过理论分析及实验证明,实现了分体式磁电源和膛口感应装定的兼容。
读音:tǐ,tī
[tǐ]
[ tǐ ]1. 人、动物的全身:身体。体重。体温。体质。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体能。体貌。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体无完肤。
2. 身体的一部分:四体。五体投地。
3.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体。主体。群体。
4.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体。液体。体积。
5.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文章的体裁,如“骚体”、“骈体”、“旧体诗”)。字体。
6. 事物的格局、规矩:体系。体制。
7. 亲身经验、领悟:体知(亲自查知)。体味。身体力行(xíng )。
8.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体谅。体贴。体恤。
9. 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
[ tī ]1. 〔体己〕①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②亲近的,如“体体话”,亦作“梯己”。
读音:shì
[shì]
(1)(名)样式:新~|西~。
(2)(名)格式:程~|法~。
(3)(名)仪式;典礼:开幕~|毕业~。
(4)(名)自然科学中表明某种规律的一组符号:分子~|方程~。
(5)(名)一种语法范畴;表示说话者对所说事情的方式。如叙述式、命令式、条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