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笔
【拼音】:zān bǐ
【注音】:ㄗㄢㄅ一ˇ
【结构】:簪(上中下结构)笔(上下结构)
【简体】:簪笔
【繁体】:簪筆
词语解释谓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古代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装束。指仕宦。簪笔[zānbǐ]⒈谓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古代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装束。⒉指仕宦。
引证解释⒈谓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古代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装束。引《汉书·赵充国传》:“﹝张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见谓忠谨,宜全度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汉书·昌邑王刘贺传》:“﹝刘贺﹞衣短衣大袴,冠惠文冠,佩玉环,簪笔持牘趋謁。”颜师古注:“簪笔,插笔於首也。”《晋书·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手版即古笏矣。尚书令、僕射、尚书手版头復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隋薛道衡《从驾幸晋阳》诗:“方观翠华反,簪笔上云亭。”⒉指仕宦。参见“簪白笔”。引清陆以湉《冷庐杂识·改官诗》:“簪笔雍容志已虚,不如归去旧蓬庐。”
网络解释簪笔古时行礼时的冠饰。《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张守节正义:“簪笔,谓以毛装簪头,长五寸,插在冠前,谓之为笔。言插笔备礼也。”
综合释义谓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古代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装束。《汉书·赵充国传》:“﹝张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见谓忠谨,宜全度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汉书·昌邑王刘贺传》:“﹝刘贺﹞衣短衣大袴,冠惠文冠,佩玉环,簪笔持牘趋謁。”颜师古注:“簪笔,插笔於首也。”《晋书·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手版即古笏矣。尚书令、僕射、尚书手版头復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隋薛道衡《从驾幸晋阳》诗:“方观翠华反,簪笔上云亭。”指仕宦。清陆以湉《冷庐杂识·改官诗》:“簪笔雍容志已虚,不如归去旧蓬庐。”参见“簪白笔”。簪笔[zānbǐ]一种将毛装在簪头的冠饰。后指将笔插在头上,以备随时记事。《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卬家将军以为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唐.李峤〈皇帝上礼抚事述怀〉诗:「小臣滥簪笔,无以颂唐风。」
汉语大词典(1).谓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古代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装束。《汉书·赵充国传》:“﹝张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见谓忠谨,宜全度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汉书·昌邑王刘贺传》:“﹝刘贺﹞衣短衣大裤,冠惠文冠,佩玉环,簪笔持牍趋谒。”颜师古注:“簪笔,插笔于首也。”《晋书·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手版即古笏矣。尚书令、仆射、尚书手版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隋薛道衡《从驾幸晋阳》诗:“方观翠华反,簪笔上云亭。”(2).指仕宦。清陆以湉《冷庐杂识·改官诗》:“簪笔雍容志已虚,不如归去旧蓬庐。”参见“簪白笔”。
国语辞典一种将毛装在簪头的冠饰。后指将笔插在头上,以备随时记事。簪笔[zānbǐ]⒈一种将毛装在簪头的冠饰。后指将笔插在头上,以备随时记事。引《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卬家将军以为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唐·李峤〈皇帝上礼抚事述怀〉诗:「小臣滥簪笔,无以颂唐风。」
辞典修订版一种将毛装在簪头的冠饰。后指将笔插在头上,以备随时记事。《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卬家将军以为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唐.李峤〈皇帝上礼抚事述怀〉诗:「小臣滥簪笔,无以颂唐风。」
其他释义1.谓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古代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装束。2.指仕宦。
1.簪笔侍三天,谪仙人秉节南来,似经万里夜郎,听莺小住;铎车驰六月,选佛地乘云西去,空望千年华表,化鹤归来。
2.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3.《西门豹治邺》: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4.虽簪笔佣书,争食鸡鹜,然哀明妃于青冢,吊李陵于虏台,感慨身世,迹与心违。【www.chazidian.com/zj-24076/查字典造句】
读音:zān
[zān]
(1)(名)(~子、~儿)别住发髻的条状物;用金属、玉石等制成:~子|扁~。
(2)(动)插在头发上:~花。
读音:bǐ
[bǐ]
(1)(名)写字画图的用具
(2)(名)(写字、画画、作文的)笔法:伏~|败~。
(3)(动)用笔写出:代~。
(4)(名)笔画:“大”字有三~。
(5)量词。ɑ)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一~钱|三~账。b)用于书画艺术:一~钱|三~账。b)用于书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