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蹄辇脚
【拼音】:qiāo tí niǎn jiǎo
【注音】:ㄑ一ㄠㄊ一ˊㄋ一ㄢˇㄐ一ㄠˇ
【繁体】:蹺蹄輦腳
词语解释1.亦作'蹺蹄辇脚'。2.见'跷蹄蹑脚'。
基础解释亦作/'蹺蹄辇脚/'。见/'跷蹄蹑脚/'。
引证解释⒈亦作“蹻蹄輦脚”。见“蹺蹄躡脚”。
读音:qiāo
[qiāo]
(1)(动)抬起(腿);竖起(指头):~腿|~起拇指。
(2)(动)脚后跟抬起、脚尖着地:~脚。
(3)(名)高跷。
读音:tí
[tí]
(名)马、牛、羊等动物生在趾端的角质物;也指具有这种角质物的脚:~子|~儿。
读音:niǎn
[niǎn]
(名)古时用人拉的车;后来的指帝王坐的车子。
读音:jiǎo,jué
[jiǎo]
[ jiǎo ](1)(名)人或动物的肢体中,支撑身体接触地面的部分:赤脚、跺脚、马脚。
(2)(名)物体的基部、下端:墙脚、桌脚、山脚。
(3)(量)计算用脚踢、踹、踩等动作的单位:连踢三脚、踹了两脚、踩了一脚。
[ jué ]同“角(jué)”。现多用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