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人之危
【拼音】:chéng rén zhī wēi
【注音】:ㄔㄥˊㄖㄣˊㄓㄨㄟ
【词性】:动词、成语。
【简体】:乘人之危
【繁体】:乘人之危
词语解释乘人之危chéngrénzhīwēi。(1)人家有急难,反而乘机去侵害。
基础解释趁着人家危急的时候去侵害别人。
引证解释⒈趁着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加以要挟或陷害。引《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神女》:“子诚敝人也!不念畴昔之义,而欲乘人之危。”杨沫《青春之歌》第八章:“你别老对我讲这些啦,你再说,我真怀疑你是乘人之危。”
综合释义乘人家危难的时候去威胁损害。那种~,大发横财的人,是缺德的人。
网友释义乘人之危,指在别人遇到危难的时候去威胁损害。出自《后汉书·盖勋传》。
国语辞典趁人有危难时加以要挟、迫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敬闻利人之色不仁,乘人之危不义。」也作「乘人之厄」。
辞典修订版趁人有危难时加以要挟、迫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零》:「敬闻利人之色不仁,乘人之危不义。」也作「乘人之厄」。
辞典简编版趁人有危难时加以要挟、迫害。 【造句】这种乘人之危以谋取利益的行为,真令人不齿。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趁人有危难时加以要挟、迫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敬闻利人之色不仁,乘人之危不义。亦作乘人之厄。
典故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hu)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不料,梁鸽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之后,梁鹄果然来与他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打比方规劝梁鹄说:“喂养鹰鸢(yuan),要使它凶猛,这样才能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
出处《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法语profiter d'une position défavorable d'autrui
其他释义乘人家危难的时候去威胁损害。
1.张翠山明白了他的意思,心中暗道少林和尚倒也不会乘人之危占人便宜,心里好感增加了一些,说道我无需刀兵,以双手即刻。
2.仗势凌人称霸是不仁,乘人之危谋利是不义。
3.晚清时期,西方列强乘人之危,逼迫清王朝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4.小恩小惠五斗折腰不三不四落魄不羁趁火打劫乘人之危顺手牵羊投章摘句买空卖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日削月。
5.除了需求下降以外,商家们还面临着由于日益猖獗的敲诈勒索而新增的成本,因为小骗子们也在混乱中乘人之危大行其道。
6.因欺诈、胁迫和乘人之危而签订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
7.而对于以杀戮乐章为首的此类乘人之危中饱私囊之人,陈令寒和林晓自然是很不待见。
8.哼,旭儿平时都是你给惯得,平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竟做出这等乘人之危,威胁诱逼的勾当来。
9.但若是叶枯轩此时准备乘人之危,估计在生命的威胁之下,那天魔老人若是无所顾忌,怕是临死也会拉他垫背。
10.以多欺少,乘人之危的事我们面粉党当然做不出来,让在下意外的是徐帮主居然承认被几个新手搞得身处危境,徐新华虽然是我弟弟,但是我绝不护短。
读音:chéng,shèng
[chéng]
[ chéng ]1. 骑,坐:乘马。乘车。乘客。乘警。
2. 趁着,就着:乘便。乘机(趁着机会)。乘势。乘兴(
)。因利乘便。3. 算术中指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乘法。乘幂(
)。乘数。4. 佛教的教派或教法:大乘。小乘。上乘。下乘。
5. 姓。
[ shèng ]1. 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乘舆。千乘之国。
2. 古代称四为乘:乘矢。乘壶。“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3. 中国春秋时晋国的史书称“乘”,后通称一般的史书:史乘。野乘。
读音:rén
[rén]
(1)(名)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女~|~们|~类。
(2)(名)每人;一般人:~手一册|~所共知。
(3)(名)指成年人:长大成~。
(4)(名)指某种人:工~|军~|主~|介绍~。
(5)(名)别人:~云亦云|待~诚恳。
(6)(名)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这个同志~很好|他~老实。
(7)(名)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不大舒服。
(8)(名)指人手、人材:我们这里正缺~。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wēi
[wēi]
(1)(形)高。
(2)(形)危险;不安全:~局|安~。
(3)(动)使处于危险境地;损害:~及|~害。
(4)(形)指人快要死:病~|垂~。
(5)(形)〈书〉高:~楼百尺。
(6)(形)〈书〉端正:正襟~坐。
(7)(名)二十八宿之一。
(8)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