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袍加身
【拼音】:huáng páo jiā shēn
【注音】:ㄏㄨㄤˊㄆㄠˊㄐ一ㄚㄕㄣ
【词性】:动词、成语。
【简体】:黄袍加身
【繁体】:黃袍加身
词语解释黄袍加身huángpáo-jiāshēn。(1)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部下给他披上黄袍,推拥为皇帝。后用“黄袍加身”指政变后夺得政权。
基础解释黄袍:古代帝王穿的龙袍。指被拥立为皇帝。
引证解释⒈后周赵匡胤谋夺帝位,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诸将替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帝,定国号为宋,是为宋太祖。后因以为典实。亦指登上帝位。引《水浒后传》第一回:“黄袍加身御海宇,五代纷争从此止。”清褚人穫《坚瓠首集·菊花诗》:“而穿就黄金甲,岂非黄袍加身之象。”子虚子《湘事记·军事篇二》:“然陈桥之役,赵匡胤氏黄袍加身,遂膺天命矣。”亦作“黄袍加体”。《说岳全传》第一回:“五代干戈未肯休,黄袍加体始无忧。”
综合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御海宇,五代纷争从此休。◎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
网友释义五代后汉时,郭威在澶州军变,数千将士发生兵变,以黄旗加于其身,拥立他为帝。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汉语大词典后周赵匡胤谋夺帝位,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诸将替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帝,定国号为宋,是为宋太祖。后因以为典实。亦指登上帝位。《水浒后传》第一回:“黄袍加身御海宇,五代纷争从此止。”清褚人穫《坚瓠首集·菊花诗》:“而穿就黄金甲,岂非黄袍加身之象。”子虚子《湘事记·军事篇二》:“然陈桥之役,赵匡胤氏黄袍加身,遂膺天命矣。”亦作“黄袍加体”。《说岳全传》第一回:“五代干戈未肯休,黄袍加体始无忧。”
国语辞典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被拥戴为皇帝的故事。见《宋史.卷一.太祖本纪一》。也作「黄袍加体」。
成语词典版01.《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列传.镇王竑》:「宝庆元年正月庚午,湖州人潘壬与其弟丙谋立竑,竑闻变匿水窦中,壬等得之,拥至州治,以黄袍加身。」02.《水浒后传.第一回》:「黄袍加身御海宇,五代纷争从此止。」03.清.褚人获《坚瓠首集.卷一.菊花诗》:「但满城戴金甲,不过扰乱一番。而穿就黄金甲,岂非黄袍加身之象!」04.《野叟曝言.第七四回》:「快活,快活!既知道了黄袍加身,袖中禅诏,都是太宗做的把戏,把向来疑心太祖的念头,消释尽情。」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其他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1.赵匡胤由黄袍加身而具备了帝王的身份,还须努力扮演帝王的角色。
2.再看客官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两耳之垂超过凡人,真是洪福齐天,不久必定黄袍加身,成为当今之君无疑!
3.当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后,立即对辅佐他的大臣加以贬斥,真是飞鸟尽,良弓藏。
4.赵匡胤黄袍加身,气吞山河,大宋禁军挥戈指天下;雁门关外,契丹辽国初露峥嵘,厉兵秣马,以待天时;面对如此兵锋,南唐儒家少年,投笔从戎,乌衣行天下。
5.他过去利用兵权黄袍加身,别人当然也可以如法炮製,将他推翻。
6.传说赵匡胤时乖命蹇、穷困潦倒,到此幸游观景,诚心礼拜后,时来运转,黄袍加身,登基称帝,称此地为福泽之地。
7.袁世凯黄袍加身做了"洪宪皇帝"后,全国人民一致反对。
8.宋朝有开国皇帝以兵变黄袍加身的来历,故特别疑忌武将。
9.初秋时节,遍地金黄,硕果累累,丰收在望。处暑大帝,“黄”袍加身,君临天下,广赐恩泽,普降甘霖,为有福之人祈福送运。处暑时,凡收到本短信者,均免去烦恼,可任意圈占快乐,强。
10.太祖黄袍加身,返回沐京后,即至崇元殿行禅代礼。
读音:huáng
[huáng]
(1)(形)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布|~花|~色|发~。
(2)(名)指黄河:~泛区|治~|~灾。
(3)(Huánɡ)姓。
(4)(动)〈口〉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买卖~了|对象~了|生意~了。
读音:páo
[páo]
(名)(~子、~儿)中式的长衣服:皮~子|~罩儿。
读音:jiā
[jiā]
(1)(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2)(动)使数量比原来大或程度比原来高;增加:~大|~强|~快|~速|~多|~急。
(3)(动)把本来没有的添上去:~符号|~注解。
(4)(动)加以:不~考虑|严~管束。
(5)(动)(Jiā)姓。
读音:shēn
[shēn]
(1)(名)身体:~上。
(2)(名)指生命:奋不顾~。
(3)(名)自己;本身:以~作则。
(4)(名)人的品格和修养:修~。
(5)(名)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车~|船~。
(6)(名)(~儿)(量)用于衣服:做两~儿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