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却扫
【拼音】:bì mén què sǎo
【注音】:ㄅ一ˋㄇㄣˊㄑㄩㄝˋㄙㄠˇ
【词性】:成语。
【简体】:闭门却扫
【繁体】:閉門卻掃
词语解释闭门却扫bìmén-quèsǎo。(1)关上大门,扫除车迹。指不与外界往来。也作“闭关却扫”。
基础解释见“杜门却扫”,却扫:不再扫路迎客。关闭大门,不再打扫庭院。指谢绝应酬,自求清静,不与外界交往。也作“闭门却扫”。
引证解释⒈关上大门,不打扫庭院路径。意为谢绝应酬,不与亲友往来。引汉应劭《风俗通·十反·蜀郡太守颍川刘胜》:“蜀郡太守潁川刘胜季陵,去官在家,闭门却扫。”《陈书·沉炯传》:“炯以母老在东,恆思归国,恐魏人爱其文才而留之,恆闭门却扫,无所交游。”宋苏轼《黄州安国寺记》:“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亦作“闭关却扫”。南朝梁江淹《恨赋》:“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旧唐书·赵光逢传》:“光逢移疾,退居洛阳,闭关却扫六七年。”亦省作“闭扫”。《南史·王亮传》:“屏居闭扫,不通宾客。”
网友释义闭门却扫(bìménquèsǎo)却:停止;却扫:不再清扫车迹,意指谢客。关上大门,扫除车迹。指闭门谢客,不和外界往来。出自汉·应劭《风俗通义·十反》:“蜀郡太守刘胜季陵去官在家,闭门却扫。”连动式;作谓语;含贬
汉语大词典关上大门,不打扫庭院路径。意为谢绝应酬,不与亲友往来。汉应劭《风俗通·十反·蜀郡太守颍川刘胜》:“蜀郡太守颍川刘胜季陵,去官在家,闭门却扫。”《陈书·沈炯传》:“炯以母老在东,恒思归国,恐魏人爱其文才而留之,恒闭门却扫,无所交游。”宋苏轼《黄州安国寺记》:“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亦作“闭关却扫”。南朝梁江淹《恨赋》:“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旧唐书·赵光逢传》:“光逢移疾,退居洛阳,闭关却扫六七年。”亦省作“闭扫”。《南史·王亮传》:“屏居闭扫,不通宾客。”
国语辞典不与人交往。唐.骆宾王〈上兖州张司马启〉:「方却闭门却扫,养拙以终年,幽遁凿坏,甘贫而卒岁。」也作「杜门却扫」、「关门却扫」、「阖门却扫」。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不与人交往。唐˙骆宾王˙上兖州张司马启:方却闭门却扫,养拙以终年,幽遁凿坏,甘贫而卒岁。或作杜门却扫?关门却扫?阖门却扫。
出处汉·应劭《风俗通·十反》:“蜀郡太守颖川刘胜季陵,去官在家,闭门却扫。”
其他释义却:停止;却扫:不再清扫车迹,意指谢客。关上大门,扫除车迹。指闭门谢客,不和外界往来。
1.这位老人性格孤僻,闭门却扫。
读音:bì
[bì]
(1)(动)关;合:~门|~口无言|~关锁国|~门思过|~月羞花。
(2)(动)堵塞不通:~气|~塞。
读音:mén
[mén]
(1)(名)房屋、车船或用围墙、篱笆等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前~|屋~|送货上~。
(2)(名)装置在上述出入口;能开关的障碍物;多用木料或金属材料做成:铁~|栅栏~儿|两扇红漆大~。
(3)(名)(~儿)器物可以开关的部分:柜~儿|炉~儿。
(4)(名)形状或作用像门的:电~|水~|气~|闸~。
(5)(名)(~儿)门径:窍~|炼钢的活儿我也摸着点~儿了。
(6)(名)旧时指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在指一般的家庭:满~|双喜临~|张~王氏|长~长子。
(7)(名)宗教、学术思想上的派别:儒~|佛~|左道旁~。
(8)(名)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拜~|同~|~徒。
(9)(名)一般事物的分类:分~别类|五花八~。(名)生物学中把具有最基本最显著的共同特征的生物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门;如原生动物门、裸子植物门等。门以下为纲。(名)压宝时下赌注的位置的名称;也用来表示赌博者的位置;有“天门”、“青龙”等名目。(量)ɑ)用于炮。b)用于功课、技术等。(Mén)姓。
读音:què
[què]
(1)(动)后退:退~|~步。
(2)(动)使退却:~敌。
(3)(动)推辞;拒绝:推~|~之不恭。
(4)(动)去;掉:冷~|忘~。(副)表示转折;比“倒、可”的语气略轻:冷~|忘~。(副)表示转折;比“倒、可”的语气略轻
读音:sǎo,sào
[sǎo]
[ sǎo ]1. 拿笤帚等除去尘土或垃圾:扫地。
2. 清除,消灭:扫雷。扫盲。扫荡。一扫而空。
3. 全,尽,尽其所有:扫数(shù)。
4. 低落,丧失:扫兴(xìng )。
5. 描画:扫描。扫眉。
6. 迅速横掠而过:扫射。扫视。
7. 结束,了结:扫尾。
8. 祭奠:扫墓。祭扫。
[ sào ]1. 〔扫帚〕以竹枝等扎成的扫地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