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来北往
【拼音】:nán lái běi wǎng
【注音】:ㄋㄢˊㄌㄞˊㄅㄟˇㄨㄤˇ
【词性】:成语。
【简体】:南来北往
【繁体】:南來北往
词语解释从南面来的,到北边去的。泛指来来往往。南来北往[nánláiběiwǎng]⒈泛指来来往往。
引证解释⒈泛指来来往往。引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三折:“但是南来北往,经商客旅,都来我这里吃酒。”峻青《海啸》第三章:“在海上和河里打鱼的船,常在镇西的渡口码头上停泊卸鱼和装粮,所以这镇上就开了不少店铺,招徕着那些南来北往的人们。”
汉语大词典泛指来来往往。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三折:“但是南来北往,经商客旅,都来我这里吃酒。”峻青《海啸》第三章:“在海上和河里打鱼的船,常在镇西的渡口码头上停泊卸鱼和装粮,所以这镇上就开了不少店铺,招徕着那些南来北往的人们。”
国语辞典来来往往。南来北往[nánláiběiwǎng]⒈来来往往。引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三折》:「但是南来北往,经商客旅,都来我这店里吃酒。」成语解释南来北往
辞典修订版来来往往。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三折》:「但是南来北往,经商客旅,都来我这店里吃酒。」
辞典简编版来来往往。 【造句】每逢连续假期,车站里总是挤满了南来北往的人潮。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来来往往。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三折:但是南来北往,经商客旅,都来我这店里吃酒。
出处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三折:“但是南来北往,经商客旅,都来我这店里吃酒。”
其他释义有的从南往北,有的从北往南。也泛指来来往往。
1.哎呀!大妹子,这南来北往的,逃荒要饭的,天天打我这儿路过,我这点儿小生意哪打兑得起呀……
2.他们是东海岸线上的常客,经常沿着水路南来北往。
3.而且一网吧都是等车的人,南来北往的,也没个证人。
4.骑马的、坐车的、走路的,来来往往,路边偶尔还有摆摊的小贩,供南来北往的客商打尖稍息。
5.彼时,巨幅招贴画、走马转角楼、茶馆戏院、商民绅耆,百年前的商业场,南来北往,热闹非凡。
6.他南来北往,在艺术的道路上也蒙受过许多坎坷,因此他对于生活的体验和对于生活的叹喟,很自然的流露在他的笔端。
7.台儿庄,濒临京杭大运河、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鲁南小镇,方圆两平方公里,南北通衢,商铺千户,商船南来北往。
8.可是到了这里才知道,这南来北往的客商,信奉的宗教各不相同,即便是信奉的佛教,也是藏的传喇嘛教,根本就没有人布施。
9.江南细雨风吹花,莺歌燕舞映彩霞,江北新枝未发芽,期盼艳阳拂面颊,南来北往心相依,桃李芬芳遨天涯。惊蛰时节,无论我走多远,你都是我的牵挂!
10.南来北往的客货船只,不时在码头上停泊,将一些人流和财物倾泻下来,随即,喧闹声,此起彼伏。
读音:nán
[nán]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南北。南方。南面。南国(指中国南部)。南陲(南部边疆)。南极。南半球。
2. 姓。
读音:lái
[lái]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来回。来往。过来。归来。来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来。向来。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来年。将来。来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来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来。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来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来。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来。
9. 表示发生:暴风雨来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来音质好,二来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来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来兮!
13. 姓。
读音:běi
[běi]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指中国北部)。
2. 打了败仗往回逃:败北。
读音:wǎng
[wǎng]
(1)(动)到……去
(2)(动)去:奔~|~往。
(3)(介)向(某处去);朝:~东|水~低处流。
(4)(形)过去的:~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