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陈祥道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陈祥道

作者介绍

陈祥道

陈祥道   chén xiáng dào

宋福州闽清人,字用之,一字祐之。陈旸兄。英宗治平四年进士。博学,尤精于礼,著《礼书》,王安石以闻,诏尚书给笔札以进,除国子监直讲。迁馆阁校勘,兼太常博士,终秘书省正宗。卒年五十二。有《论语全解》。
本    名 陈祥道
所处时代 宋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福州
出生时间 1053
去世时间 1093
主要作品 《珍珠帘》

陈祥道诗词更多 >>

简介

陈祥道,笔名文浩,1947年生于浙江省义乌市。七十年代师从书法大师沙孟先生弟子金鉴才教授。八十年代于浙江省书协第一期书法篆刻讲习班时,受教于书法博士生到时章祖安及马世晓、王冬龄、金鉴才诸教授。书法楷书工欧、 行书,研习二王、涉及米芾、赵孟頫 、董其昌等,小楷多习晋唐、赵孟頫 、文徵明等。集诸家而融会贯通,笔到法随。作品曾六次入选中国书协举办之大展,并多次获全国各项书画比赛之大奖。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中国万博文化城、中南海画册氨基委员会等多家博物馆收藏。2008年1月20日作品:苏轼“前后赤壁赋”,范仲淹“岳阳楼记”小楷长卷作为国礼赠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并收藏。传略入编《二十一世纪中国书画艺术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纤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协刻字创作委员会副会长。

评论

清峻淡雅 秀骨天成----陈文浩书法艺术探幽  文/永波学习书法是一条寂寞之道,需要学书者长期深入精进,用志不分。缺乏恒心与毅力,朝秦暮楚或争功近利,皆难于深入堂奥,获得大成。另一方面,凡真正热爱书法对书艺情有独钟者,往往能舍弃他好,专心艺事,做到“乐之终身不厌”,方能有所建树。在我结识的书家中,陈文浩就是一位对书艺“乐之终身不厌”的书家。陈文浩的学书历程与同时期的学者有所不同的是,他一直在晋唐书风中探求,对竞相求怪的时尚书风持观望态度,他审慎而冷静地为自己选择了一条稳扎稳打的学书之路,即植根于传统,浸淫于魏晋书风之中,向“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方向发展。随着艺术素养的日益增高,视野与见闻的不断拓展,陈文浩将艺术追求定位于端庄、隽秀一路,并将典雅、飘逸的“中和”书风作为自己的追求。为此,他写欧阳询、褚遂良,写《灵飞经》,写《乐毅论》,写《玉版十三行》等,强调技法在心法统摄下的整体性,从总体上展现着一种清逸散淡的情趣。在漫长的学书过程中,陈文浩坚信自我,稳扎稳打,坚持走寂寞之路,着意在气息、韵致上下功夫,使书风向着端庄、简约的方向发展。陈文浩楷书取法是有思想的,他选择了晋唐作为突破口,初唐楷书是由魏楷进入唐楷之间的过渡期,既有魏之天真烂漫,同时兼具唐风中规整严谨的一面,所以学楷取法初唐,不仅可以得唐之法,更可直追晋人之韵,这一点在陈文浩的书作中已可见端倪。他还花了很多时间去读历代法书,他认为读帖所得尤胜于临帖,通过对字的神、气、韵、意的观察,领略其中风采,藉以陶冶性情,从而触发灵机,他更花了大量精力去从事书法理论的研究,从而上升为系统、缜密的境界,进而来正确指导创作。在作品内容上,陈文浩书写最多的是历代名人的名篇佳构,如李白、杜甫等人的诗词,王勃《滕王阁序》、苏轼前后《赤壁赋》、范仲淹《岳阳楼记》、《金刚经》、《道德经》等,通篇一气而成,洋洋洒洒,巍巍壮观。陈文浩书法艺术的长处还在于善于思索。他认为,勤奋可积于法,悟者才嬗其变。纵观陈文浩的小楷书法作品,法度谨严,用笔婉转流通畅,点画风姿绰约,眉目可人,笔势含蓄多于直露,收敛多于舒扬,一因字形而随势生发,笔到而法随。清姚配中云:“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陈文浩的作品以和风细雨式的优雅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情感世界,其通篇渗透着文人气息,自然流露出书法的文化内涵。大凡成功的书家必然植根传统,具备扎实的、多方面的基础和素养。陈文浩对书法的美学本质已有比较深的理解和把握,技法也已相当纯熟,其学书有这样的发悟:再新的艺术观念也不能替代严格的技法训练。而技法训练是一个沉寂枯燥的行为过程,应有充分的心境努力使自己沉入历代经典作品之中,去感悟体验用笔技巧的微妙变化,去复现线条的当下时空,光欧阳询的九成宫贴就写了十五年,可见其功之勤奋。陈文浩能在楷书研习探究之中,将技巧法度衍化为自我驾驭的基本能力,表现了对书艺基本规律的认知,足见其通达之才。陈文浩近些年来的书法成绩斐然,楷书十数次入选全国书展并获奖,作品被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等国外要员和大企业收藏,并得到启功、沈鹏、欧阳中石、刘大为、刘巨德、杜大凯、李燕、吕云所等名家的提携和赞扬。尤其是其在刻字艺术上广为称道,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刻字艺术邀请展》、《全国首届、二届刻字书法展览》、《中日刻字交流会》、《首届国际可惜艺术作品交流展》等专业展览。清代刘熙载在《艺概 书概》说:“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观陈文浩书作,清而纯、静而雅,没有半点的市井之气,却有一种悠远的情思;其作品,追求一种清雅之韵,着眼点已不是表现物象的质感,而是以笔墨和线条来表现美感和神韵,更多流露出浓浓的文人气息。我想,这一方面,固然得益于他的文化学养,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那质朴、淳厚的人品及其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

作品展示

请欣赏:

人物新闻

2010年5月17日,陈文浩先生在日本比叡山延历寺拜见了中日韩佛教交流协会会长小林隆彰、副会长小林祖承,并向延历寺赠送了作品《金刚经》,这是延历寺首次收藏中国书法家的作品。

古人陈祥道

简介

陈祥道(1053~1093年) 字用之,一作祐之,福州(今属福建)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进士(《淳熙三山志》卷一六)。除国子监直讲,迁馆阁校勘。哲宗元祐中为太常博士,终秘书省正字,卒年五十二(同上书卷八)。著《礼书》一百五十卷,与其弟陈旸《乐书》并行,已佚。《宋史》卷四三二有传。

生平

陈祥道,字佑之(《宋史》作“用之”),北宋庆历四年(1044)生于闽清宣政里漈上(今云龙乡际上村),少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历官国子监直讲、太学博士、太常博士。陈祥道认为“治国以礼为本”,从年轻时起注意收集研究历代礼乐制度,“发愤二十年”,于元佑四年(1089)写成《礼书》150卷和《仪礼注解》32卷,得到朝廷重臣很高评价。哲宗皇帝接受大臣们的建议,特拨纸笔,并派宫内楷书高手3人、画工1人帮助缮写。陈祥道因此升为秘书省正字兼馆阁校勘。陈祥道对历代礼制沿革和典故十分熟悉,朝廷有关重大仪礼多向他咨询。陈祥道学识渊博,勤于思考,除撰写《礼书》、《仪礼注解》外,还著有《周礼纂图》20卷、《考工解》、《礼记讲义》24卷、《论语全解》10卷。陈祥道与王安石之子王雱系同榜进士,与王安石又有师生情谊。王安石曾作《三经新义》,注释《诗经》、《尚书》、《周礼》,阐发其变法新政理论。陈祥道著述多受其影响。北宋神宗、哲宗时期朝廷党争十分激烈,政局变动频繁,王安石两次罢相,加上父亲变故,陈祥道受牵连,曾相当长一段时间赋闲在家,仕途坎坷曲折。在他临终前不到十天,朝廷特赏他为宣义郎,赐绯衣。绍圣二年(1095)陈祥道去世,享年52岁,奉旨葬于十七都鹤炉下溪坪(今白樟镇下炉村)。去世后,陈祥道入祀三山郡学先贤堂和本邑乡贤祠。清嘉庆年间知县在文庙后建二陈先生祠,祭祀陈祥道、陈旸兄弟俩。

著作

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礼,包含了人们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是封建社会秩序的基础。陈祥道《礼书》就是阐述我国上古夏商周三代之礼制,介绍了当时上层社会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如“王及诸侯城郭之制”,“王诸侯大夫士寝庙制”,“朝觐之礼”,“诸侯朝天子送逆之节”,冠礼,婚礼,丧礼及丧期,各种祭祀之礼,卜筮之礼,射礼,衅礼,族燕之礼,视学养老之礼,养孤之礼,乡饮酒之礼等等,以及仪礼中的音乐(包括乐律和乐器)、服饰、车马、仪仗、礼器和祭品,等等。该书附有示图781幅,先图后文,依据前人著述引用儒家经典对上古礼制进行考核订正,内容完备,条理清楚,纠偏补缺,多有独到之处。书中受王安石《三经新义》思想影响较多,但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该书仍为学者所推崇,是我国古代礼制的集大成者之一。唐代及北宋学者研究上古礼制的著述多佚失,该书独能完整保存下来,成为礼学的重要文献之一,与司马光《书仪》、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共同代表了宋代礼学的最高研究水平,对后世学者研究礼学发展,了解上古时代礼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礼书》在清乾隆年间被收入《四库全书》。为了加强古籍保护,国家文化部组织专家对先秦以来浩如烟海的古籍进行反复审议、遴选、论证,于2008年元月公布了2383部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礼书》列于其中。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