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陈无咎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陈无咎

作者介绍

陈无咎

陈无咎   chén wú jiù

陈无咎原名瑞梯,字揽登。庠名绿绣,字兰澄,号汪如。与元代的朱震亨,明代的虞抟(虞天民)同称为“义乌三溪”。
本    名 陈无咎
所处时代 宋代
出生地 浙江义乌黄山
去世时间 1948
主要作品 《失调名》

陈无咎诗词更多 >>

人物简介

原名瑞梯,字揽登。庠名绿绣,字兰澄,号汪如。又名淳白、易简,字茂弘,号无垢居士。辛亥革命后更名白,字无咎,号风雏。曾参加辛亥革命,后治哲学,更专力研医,医名甚著。由于无咎世居义乌黄山,村旁有黄山溪踪综流过,故又号“黄溪”。与元代的朱震亨,明代的虞抟(虞天民)同称为“义乌三溪”。

生平事迹

陈无咎自小禀性聪明,好静勤学。他3岁能识字读句,7岁即受教于私塾,习诸子百家。其祖父大章,是县学的学生,注重医学,通歧黄之术。当时义乌人口众多,疾病滋生,故希望后裔能习医以拯救痛苦。无咎之父陈汝森,是秀才,有志于功名。无咎自幼即失去父亲,且自身多病,所以他尊从母亲的意思继承祖业,研习医学。宣统元年(1909),陈无咎以浙江省试一等第四名的优良成绩,进入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研读法科,课余钻研博物、解剖、生理、心理、理化诸学科。陈无咎高师毕业后获师范科贡生,部选巡检升用教谕。后师从东阳周庠、永嘉徐定超习医,并运用生理解剖诸原理,解释《内经》、《难经》、《金医》等典籍。陈无咎熟读古典医籍,每读必领悟古人之本意与精华所在,反对“墨守古方,强符今病”。他临床坚持“按脉探理,因时辨方”,一切从患者及病因的实际出发,所以他为人诊病,往往能应手奏功,药到病除。陈无咎其学本宗乃朱丹溪滋阴学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并不拘泥于此而能有所发展,可谓渊博弘深,酌古通今,别成机杼。他重实学而不驾虚名,对医学有深湛的造诣。义乌历史上有两大医家,即元代丹溪朱震亨、明代花溪虞天民。到了清末民初,陈无咎继丹溪、虞天民之后,把义乌中医推上了又一高峰。

参加革命

青年时期,忧国忧民的陈元咎醉心于民主共和,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陈无咎隐居上海。当时,他在义乌老家的次子光炬患前蛾疹,因医治不及时而天折。他抱着丧子之痛,乃以其所学医术复出为人诊病,并决心传“二溪”之学以弘济世人。1915年,他到杭州为人治病。这年冬天,应友人邀聘到上海行医。由于他治病有应手奏功、妙手回春之效,医名渐噪东南,并更名为白,字无咎。1916年,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复辟野心毕露,欲称王称帝,中华民国处于摇摇欲坠的危境之中,陈无咎毅然弃医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护法运动之中。1919年,陈无咎奉中山先生之召入广东,先后担任浙江省长公署咨询顾问、护法浙江军总司令行营机要秘书、鄂东靖国军参赞军务兼秘书长、驻粤代表。在护法运动期间,孙中山亲自委任他为浙江招抚使,命其在浙江招兵讨伐直系军阀孙传芳。驻粤期间,陈无咎常出入总统府,为孙中山先生号脉诊病,深得中山先生器重。据陈无咎所著的《黄溪医垒》丛书之一的《医轨》所述,当年孙中山先生患胃蠕症,日本医生高野大吉教以食水果及生硬食物,遂愈。高野乃自称其治法为抵抗疗病之元祖。中山先生在其所著《孙文学说》中也有引述而称扬之。而陈无咎引证《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予以说明,认为抵抗疗法乃中国医学五味相胜之原理,非高野所首创。孙中山先生大为赞赏,并于1919年亲笔题“磨夷研室”匾额赠之。

淡泊名利

陈无咎淡泊名利,他对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状深恶痛疾。不久,即毅然辞官,于1921年到上海一边行医,一边埋头书斋,从事医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并往来于沪杭之间为人诊病。由于陈无咎医德高尚,医术超群,医名大噪,倾倒东南名土。与其交往的多是爱国名流或有道大儒,如沈钧儒、邵力子、于右任、胡汉民、田桐、经亨颐、张宗样等。在此期间,这些知名人士纷纷为陈无咎题辞予以赞扬,如于右任为陈元咎的著作题辞为“丹溪正传”,田桐赞他“学贯中西”,沈钧儒题赠“尽见五藏”,经亨颐题为“苏沈风流”。深谙医道的张宗样细读陈的著作后,认为这是“寿世之言”,予以高度评价。1925年,陈无咎拒绝军阀的邀聘,在上海创办了我国早期的中医学校——“汉医学院”,并任“丹溪医科学社二十代总教”,努力培养中医人才,弘扬中华医学。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取缔中医学校命令,不久,学院被迫停办。为维护中医事业的发展,陈无咎四出奔走,大声疾呼,并联名上书,阐明捍卫祖国医学之主张,要求为中医正名。此举得到了众多社会有识之士的声援,使政府当局有所收敛。对政府当局处置中医一事,陈无咎当时曾愤然撰文曰:“我以为,中华民国各种学校,重要莫过于中医,中医学术之湛深,有特殊之途径,足以代表中华民国一切文化。”其慷慨陈辞,真可谓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潜心医学

1938年,陈无咎出任上海丹溪大学校长,接受名誉医学博士学位,国民政府特授七级嘉禾勋章,奖给“保卫桑梓”匠额。他先后担任了《神州医药总会》月刊主笔、中华博医学会编审主裁、中央国医馆学术委员,并主持中医学的名词统一整理工作。这一时期,是陈无咎潜心医学研究、著作频频问世的鼎盛时期。他将其一生医学钻研心得及其治病实验、教育经验写成百余万言的《黄溪医垒》丛书5辑,为中华医学事业作出巨大的理论贡献。《黄溪医垒》丛书第一辑为《医量》、《医学通论》;第二辑为《医轨》、《藏腑通诠》、《妇科难题》;第三辑为《医事前提》、《黄溪方案》、《在抢室答间》;第四辑为《黄溪友议》、《刚底灵素》、《医壑》等;第五辑为《伤寒论蜕》、《中国儒医学案》。黄元白(原国民政府众议员)在为陈无咎作小传中写道:“溯泗医著以来,几未有无咎之博者。中医读之,弥见奋兴,喜得导师宗匠;西医得之,深自悚蝗,不敢轻相国士。古称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今无咎洞一术而三名俱立,此孟轲所由悬择术也……”。许世英(曾任国民政府安徽省省长、驻日大使)在该丛书著文对陈无咎推崇备至,他说:“无咎教授空邃于医学,近著《医轨》一书,凡人质之强弱,生理之本原,病症之虚实,药刘之取舍,融会中西,阐明义蕴,变古而不失其精,通今而不失其量,上追灵素,横贯四家,今日东方医学之正轨矣!业是术者苟能循是轨,而善师教授之意,以推得古人之意,神明而变化之,庶得其道矣。”除《黄溪医垒》丛书之外,陈无咎还著有《黄溪大案》、《内经辨惑提纲》、《中华内科学讲义》、《金匮参衡》等专著。难能可贵的是,陈元咎工诗词,擅书法,还写过有关辛亥革命文章和英烈传略,如《震悔堂文存》、《倚剑楼诗集》、《善补过斋笔记》、《清史论衡》、《无闾子》、《周易简解》等书籍,都自成一家之言,可谓学识渊博,才高八斗。同辈学者由衷地赞叹:“他人有止境,而黄溪无止境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1946年,陈无咎出任国民政府简任参议、设计委员、国史馆简任百席纂修、上海市文献委员会委员。这期间,国内战火又起,陈无咎在一首七言诗中愤斥杜鲁门、蒋介石挑起内战的罪恶行径。当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相继遭特务暗杀时,他义愤填赝,怒斥蒋介石为“流氓”。1946年夏,吴晗到大同大学发表进步演说,被特务包围,后在进步学生护送下送至陈无咎家中,陈加以保护,使吴幸免于难。1947年,陈无咎仍在上海行医鬻书为生。同年春夏期间,曾回义乌黄山故里暂住。期间,常为家乡父老问诊治病,为很多病人解除了痛苦,深得家乡人的尊敬。如黄山附近村庄有一个13岁的女孩已瘫痪六载,四处求医问药均毫无见效,后经陈元咎精心诊治,妙手回春,使之康复如初。病人家属倾其所有来感恩谢德,陈无咎则不收分文。另有一病人王某,两目红赤,头昏视物不清,诸医均嘱进清凉之剂,然延久不愈。陈无咎以大热之清花桂一味,为引火归原之计,果数剂而愈。除无咎其医学医术之精湛与辨证用药之准确,可见一斑。

英名长存

1948年,陈无咎走完了他光辉的人生历程,与世长辞。1992年,以民间集资的形式,在义乌市赤岸镇朱丹溪故里建立了一座占地百亩的“朱丹溪陵园”。在陵园的一个山坡上,还专门增辟了丹溪学派传人虞天民和陈无咎的“纪念堂”。陈无咎的传略己载人《中医名人大辞典》、《中医名人词典》、《浙江历代医林人物》诸书中。其英名将与世长存。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