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曾会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曾会

作者介绍

曾会

曾会   céng huì

泉州晋江人,字宗元。太宗端拱二年进士。由光禄丞知宣州。真宗大中祥符末,为两浙转运使。丁谓建捍海塘,索民太急,无人敢言,唯会列其状,使罢其役,军民得安。仁宗时,以集贤殿修撰知明州,卒。
本    名 曾会
字    号 宗元
所处时代 宋代
出生地 泉州晋江
主要作品 《寄泉僧定诸》《句》《上齐山》《送张无梦归天台》《题法华山天衣寺》等

曾会诗词更多 >>

历史评价

曾会在年轻时候,和同郡的钱熙很要好,共席课读。钱熙先擢甲第,写诗断语寄曾会中道:“好看闽州名士传,东南此事古来稀”。果然,曾会不久也中了榜眼,于是掇钱熙前面的断语回赠。曾会为官清正廉洁,且能关心黎民百姓的疾苦。曾会廷试说未开卷上奏皇帝时,四川人陈尧叟,有俊誉,皇太宗览二人,文藻敏,给不相差亚释裼并授光禄寺丞直史馆,渴告还朝,以亲老愿,补郡迁殿中丞,知宣州。进士起家之荣,前所未有。宋祥符未由三司判,两浙转运使的时候,正当旱灾严重,五谷不登,百姓在饥饿中纷纷离乡背井,流落他乡求生。可是权重一时的丁谓,不但不体恤人民的疾苦,还大兴钱塘捍江之役,民工吃不饱饭,病死的人,丁谓竟然熟视无睹。只见哀声载道,民怨天,包括一些地方官员无例外。但是当时中外人臣都害怕丁谓的权势,满朝文武官员,没有一个提出异议。 惟会(指曾会)列其状,使罢其役,军民得安。曾会处官不能希合从事,由是与时龃龉;处事不惮以身犯有势者之怒(见张方平撰的《曾会神道碑》。)还载:夷旷直率,进不干举,退不诡俗,直已而行,且自许亦厚,不以攀援进取为意,种种道出曾会为官处事,都以无欲为纲。也就是说,他不逢迎拍马,不追求虚名势利,真正做到了正直无私。这在当时封建官僚当中,也是难得的。

史籍记载

曾会天姿夷旷,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在北宋当时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但是在仕途上他选择的是 唯诚与恕,不务世求,不与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贪官酷吏同流合污。所以,曾会一直是踱踬不前。当时丁谓太伐后,倾荡出名,中外无敢言者,曾会已解漕职,奏列丁谓其状,有旨中罢,他做官历宋真宗、宋仁宗二世,出入四十五年,止于刑部郎中,集贤殿修撰,知明州。只是官不过五品(虽然赐股章三品),用不出一郡。张方平在《曾会神道碑》的石铭上非常感慨地说:“唯诚与恕,不务世求,乃与时忤,往蹇来连,多踬少迁,郎潜一郡,四十五年,外虽不偶,中全所守,富贵在天,将复谁咎”。一个有抱负、有见地的人,他心中所系的并不是个人的得失与荣辱,而是国家社稷的兴衰与安危。曾会至晚年时候,回首漫长的任途,在《重登池州萧相楼》时,对朝政不觉发出那无能为力的哀号。这时,他热爱池州九华之胜,并筑室九华山下,奏请辞官致仕,但未获准。后与雪窦僧重显为方外之友。可谓游清净觉地,证第一义心。出知明州,于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七月,卒,寿八十二岁,赠楚国公。子公度、公亮。曾会生前官历他乡,但泉州晋江是他发迹的祖居地,根据他的遗嘱,把灵柩运回家乡,葬在毫光山翻天马蹄。他在三十八岁那年回晋江,要揭家入京的时候,至延福寺访契仙上人,并《题名于泉郡南安延福寺聚秀阁》,就已经为他日归宿作了安排了,现将其文抄录如下:余自端拱元年秋入忝乡解之首,宿是寺。二年进士及第,居甲科之二,夏四月,释褐授光禄寺丞直史馆,冬十二月,请假还乡。淳化元年春三月,揭家入京,复来于此,因访契仙上人,故志于壁,为他日乞骸东归张本也!

轶事典故

曾会对故乡的确怀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这里摘录他《题清源郡武荣州九日山修寺总记》一文中写道:九日山之胜为山川之秀色,闽中之胜绝,闽中为胜者。清源为灵异。东去郡城十五里,南至大海三十里,左则南安属邑,市人之所游集。前则晋江通津,海潮之所吐纳。独其西北,岗阜连络,若虎而踞,若龙而奔,黛滴蓝喷,藏烟泄云。自远而来,豁然屏开,双峰对峙,中垣数里造寺也。始于晋太康九年,在县西南,至唐大历三年,移建于斯,会昌废之,大中复之,五年赐额 庵岩院落,总五十有四,得铭额二十有一。草树阴森,藤萝高盘,檐窗隐映。若在鹫岭沃州之上,虽尘劳俗虑,至而颖脱”。这也是曾会在淳化元年,访契仙上人留下来,以为他日之骸东归张本的另一遗迹。

相关作品

著作也是可称为丰富的,有《杂著》二十卷;景德中,观时政得失又著《景德新编》十卷。其诗文散见于泉州府、县志。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