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陈升之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陈升之

作者介绍

陈升之

陈升之   chén shēng zhī

(1011—1079)宋建州建阳人,初名旭,避神宗讳,以字行,改字旸叔。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历知封州、汉阳军,入为监察御史、右司谏。任言官五年,所上数十百事。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真定府。神宗熙宁二年,同制置三司条例司,助王安石行新政。数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既为相,遂请免条例司,并时与王安石小异。因善附会以取富贵,时人称为“筌相”。卒谥成肃。
本    名 陈升之
所处时代 宋代
去世时间 1079年
主要作品 《送程给事知越州》

陈升之诗词更多 >>

人物简介

陈升之(1011-1079)北宋大臣。建州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市,位福建省西北)人。字旸叔,初名旭。进士出身。历知封州、汉阳军,入为监察御史。吕诲等劾其阴结宦官,遂出知定州(河北省定县,位保定市西南)、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1065年(英宗治平二年)复拜枢密副使。1068年(神宗熙宁元年),任知名院事枢密。二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时王安石行变法,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他在该机构名称问题上与王安石相忤,乃称疾不朝。母丧去位后,召为枢密使。未几因病以镇江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扬州(今扬州市)。

生平事迹

陈升之原名旭,避神宗讳,改字晹叔。建阳三桂里(考亭)人。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进士,历任封州(今属广东)知州、汉阳军(今属湖北)知军。后调,任监察御史,右司谏,起居舍人等职。他在朝中任谏官5年,所上奏有一百数十事。一次升之上奏章,认为昭文馆、集贤院是士大夫荣升途径,近用人越来越背弃惯例,变成贵族做官进取的阶梯,请求严格选拔人才。皇帝下令:“自今,臣僚乞为子孙恩者,无得除馆阁。”有一次著作佐郎王瓘路遇节度使承佑未下马,承佑大声怒斥王瓘,并将他押送到开封府。升之为此上奏:“朝官遇见殿帅何必下马让路”,弹劾承佑骄横放肆。朝廷免去承佑殿帅官职。升之因此提为天章阁待制,历任河北都转运使,瀛州(今河北河间)知州,真定府(今河北保定)知府,加龙图阁直学士。不久,升之再入朝任谏官,与翰林学士承旨孙汴、代御史中丞张昪共同考核转运使和提点刑狱官的劳绩过失,得升枢密院直学士。年余,又升枢密副使。这时谏官御史唐介、范师道等人联合上奏,告升之暗中勾结宦官,才得到重用。仁宗皇帝把奏章交与升之,升之不置一词,请求辞职。仁宗虽对辅佐政事的近臣说:我选用执政大臣,怎容臣僚干预言论呢?但最后还是对双方都予贬斥,升之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任定州(今河北定县)知州,不久调太原知府。治平二年(1065年)升之第三次入朝,任枢密副使。后因母老,请求外放,授知越州。熙宁元年(1065年),升之赴朝继任枢密使,兼任制置三司条例司之职,和王安石共事,商讨推行变法。当年十月,翰林学士王安石被神宗召见,安石上书主张变法,荐升之任宰相之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寻因升之与王安石对设置三司条例司看法不一,且新法受朝臣反对,便托病归卧百余日。神宗几次敦促劝谕,才回到朝廷。适遇母丧,升之去相,回家守孝。服丧期满,升之于熙宁七年十二月回朝廷任枢密使。不久因病解职,以同平章事衔出任镇江节度使、扬州通判,封秀国公。次年闰四月罢归建阳考亭。家居四年有余,在元丰二年(1079年)病逝,终年69岁。朝廷赠太保、中书令,谥号“成肃”。

历史典故

宋代文人插花赏花,本是件稀松平常的事,为何能够流传千年?奇特之处在于韩琦邀请王珪、王安石、陈升之三位所赏戴的花,是他扬州官署后花园里的一株“奇芍药”,它分开四岔,每岔各开一朵花,四朵花很特别,花瓣上下都是红色,中间却有一圈黄蕊,此花名叫“金缠腰”,又叫“金带围”,很是罕见,人们传说,如果出现了这种花,扬州城里就要出宰相。四人聚会时,把四朵“金带围”摘下,各自簪戴在头上。比这朵芍药更奇特的是,民间的传说居然应验了,随后的三十年里,四个人竟然都相继为相。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