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百家姓_璩
当前位置:首页 百家姓

百家姓"璩"的排名

解释

起源

璩姓主要源自:姬姓。

源于姬姓,出自中國春秋时期卫国上大夫蘧伯玉,與蘧姓同源。“璩”字是“蘧”字去草头,去走之底,加玉字旁而得姓。“琚”实为“璩”的误写,它是民间在上个世纪50年代后受简化字的误导产生的,但文字主管部门疏于监管,以致以错传错,最终波及全国大陆,到更换二代身份证时泛滥成灾,今天全国身份证上的“琚”姓,全部都是璩的错写。

璩氏、蘧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皆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其中璩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零六位。璩氏在台湾省名列第四百六十六位;蘧氏在台湾省名列第一千七百五十七位,大多以黎阳、豫章、汲郡为郡望。

蘧氏、璩氏族人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河北、山东、江西、浙江、江苏等等省。

中原地区的璩氏族人,据有关史料载,均系明洪武十八年自山西迁居所至。明朝,有弟兄三人定居今河南济源、孟县,繁衍生息。河南焦作孟县有璩沟,几乎全为璩姓。北京密云县大城子镇墙子路村有璩姓。山西阳城璩姓较多。浙江常山县何家乡璩家村、湖北枣阳市璩湾镇的璩姓比较多。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璩姓,有二百余人。

安徽桐城璩姓很多。江西庐山璩姓有八百余人。山西晋城好多地方都有璩姓。河南唐河源潭璩庄,璩姓有四百来人。浙江衢州、江西南昌璩姓较多。湖南益阳有个璩家村。河南省鹤壁市石林乡有个南唐宋村,多数村民姓璩,璩姓占大数。浙江衢州五县一区,璩姓族人有三千余,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区县,最早的在宋朝时期就迁至衢州了,随后又向各区县间迁徙。浙江江山璩丰村有一璩源寺,该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吴越王钱弘佐赐额“璩源善政保安禅寺”。璩源寺庙堂依然,龙湫泉潭如故,可开发为旅游胜地。江山孝子门《须江璩氏族谱》载,现有几百璩姓后人。浙江金华兰溪水亭圣山的璩氏据说是从山东移民来的,在浙江慈溪衢州常山龙游有个璩村,村民都是璩姓。吉林省省四平市有部分璩氏家族成员。

明朝“燕王扫北”以后,璩姓有人迁徙到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居住,主要集中在一个村落,大约有人口六百人左右,是璩氏后人的集中地。江苏淮安市洪泽县东双沟镇璩湾村也有不少。

湖北武昌闹市有一“璩疯子”烧烤店。山东省诸城市有一村那里三分之二都姓璩。山东省章丘市木厂涧村蘧姓。

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东晋朝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晋朝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属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北魏朝孝昌年间(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朝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北齐废黎州,北周朝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隋朝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朝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唐朝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北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大伾山与紫金山之间,辖黎阳县。北宋朝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军,治所迁至浮丘山西。北宋朝熙宁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废军,黎阳县属卫州。北宋朝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复置通利军,辖黎阳县。北宋朝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军升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巅,辖黎阳县。金国皇统八年戊辰(公元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未(公元1151年)复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农历4月,降州为县,始称浚县,治所迁至浮丘山东北平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浚县属大名府,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属卫辉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北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改行署。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属第十三行署。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国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1949年己丑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浚县民主政府改为浚县人民政府,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壬辰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12月1日,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年戊戌4月18日,撤销安阳专区,浚县划归新乡专区。1961年辛丑12月19日,恢复安阳专属,浚县归安阳专署。1970年庚戌安阳专区改为安阳地区。1983年癸亥10月撤销安阳地区,改设安阳、濮阳两个市。浚县属安阳市。1986年丙寅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浚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丙寅,浚县辖10乡1镇,即城关乡、善堂乡、王庄乡、屯子乡、白寺乡、钜桥乡、大赉店乡、卫贤乡、小河乡、新镇乡和城关镇。1992年壬申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厅批复,撤销善堂乡、大赉店乡,设立善堂镇、大赉店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1995年乙亥6月12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新镇乡、小河乡,设立新镇镇、小河镇。1997年丁丑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将浚县大赉店镇划入鹤壁市郊区。1997年丁丑12月29日,屯子乡撤乡建镇。1998年戊寅10月8日,钜桥乡撤乡建镇。2000年庚辰末,浚县辖六镇四乡,即城关镇、善堂镇、屯子镇、钜桥镇、新镇镇、小河镇和城关乡、王庄乡、白寺乡、卫贤乡。

豫章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

汲郡:西晋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汲县,不久即废。宋朝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卫辉县。

黎阳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

汲郡堂:以望立堂。

君子堂:源自春秋战国时卫国大夫蘧伯玉。唐朝开元三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蘧伯玉为“卫伯”,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封其为“内黄侯”,并在河南省长垣县县城东南五公里的伯玉村建祠对他进行祭祀。

及圣堂:同“君子堂”。

石波堂:明朝进士璩光岳,任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后升吏部,著有《石波馆集》。

西川堂:南唐良吏璩瑗,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封为西川侯,后裔因以为堂号。

一、璩qú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福建之建宁,安徽之贵池,湖北之利川,山西之太原、大同、晋城、长治、运城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蒙古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即蘧氏。”乃卫大夫蘧瑗之后,或为蘧姓之分族。

2、“或以器为氏,如琮氏之类。”璩,古人佩带的一种耳环。望出豫章。唐代有璩抱朴,进士;宋代有璩重;明代有璩伯昆,江西武宁令。

二、璩

璩姓分布:河南汤阴、温县、江西广丰、上海嘉定、台湾、湖南桃江、桃源、洪江、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璩姓起源:或以器为氏,如琮之类。璩与鐻通,一种金银制成的耳环。一说,即蘧氏。

璩姓名人:

璩瑗,唐时官拜司徒,银青光禄大夫、西川侯。

郡望:豫章。

历史名人

璩姓古代名人

璩伯昆明朝,桐城人,字山甫,那里是学者荟萃之地,先任江西武宁令,后升广东道御史,做官时,就很重视文化教育。

璩光岳明朝,新城人,举为进士而当官,文武全才。

璩正三国,(生卒年待考),字令先。著名蜀汉太守。博览坟籍,弱冠能文,为秘书令史,迁郎至令。淡于名利,依则先儒。

璩贞女明朝初期,(生卒年待考),女;益阳人(今湖南桃江)。著名民间刺绣艺术家。人们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因终生未嫁,旧志上称她为贞女,她还建有著名的桃花江古桥。

郡望

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东晋朝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晋朝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属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北魏朝孝昌年间(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朝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北齐废黎州,北周朝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隋朝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朝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唐朝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北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大伾山与紫金山之间,辖黎阳县。北宋朝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军,治所迁至浮丘山西。北宋朝熙宁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废军,黎阳县属卫州。北宋朝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复置通利军,辖黎阳县。北宋朝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军升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巅,辖黎阳县。金国皇统八年戊辰(公元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未(公元1151年)复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农历4月,降州为县,始称浚县,治所迁至浮丘山东北平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浚县属大名府,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属卫辉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北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改行署。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属第十三行署。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国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1949年己丑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浚县民主政府改为浚县人民政府,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壬辰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12月1日,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年戊戌4月18日,撤销安阳专区,浚县划归新乡专区。1961年辛丑12月19日,恢复安阳专属,浚县归安阳专署。1970年庚戌安阳专区改为安阳地区。1983年癸亥10月撤销安阳地区,改设安阳、濮阳两个市。浚县属安阳市。1986年丙寅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浚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丙寅,浚县辖10乡1镇,即城关乡、善堂乡、王庄乡、屯子乡、白寺乡、钜桥乡、大赉店乡、卫贤乡、小河乡、新镇乡和城关镇。1992年壬申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厅批复,撤销善堂乡、大赉店乡,设立善堂镇、大赉店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1995年乙亥6月12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新镇乡、小河乡,设立新镇镇、小河镇。1997年丁丑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将浚县大赉店镇划入鹤壁市郊区。1997年丁丑12月29日,屯子乡撤乡建镇。1998年戊寅10月8日,钜桥乡撤乡建镇。2000年庚辰末,浚县辖六镇四乡,即城关镇、善堂镇、屯子镇、钜桥镇、新镇镇、小河镇和城关乡、王庄乡、白寺乡、卫贤乡。

豫章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

汲郡:西晋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汲县,不久即废。宋朝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卫辉县。

黎阳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

汲郡堂:以望立堂。

君子堂:源自春秋战国时卫国大夫蘧伯玉。唐朝开元三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蘧伯玉为“卫伯”,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封其为“内黄侯”,并在河南省长垣县县城东南五公里的伯玉村建祠对他进行祭祀。

及圣堂:同“君子堂”。

石波堂:明朝进士璩光岳,任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后升吏部,著有《石波馆集》。

西川堂:南唐良吏璩瑗,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封为西川侯,后裔因以为堂号。

一、璩qú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福建之建宁,安徽之贵池,湖北之利川,山西之太原、大同、晋城、长治、运城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蒙古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即蘧氏。”乃卫大夫蘧瑗之后,或为蘧姓之分族。

2、“或以器为氏,如琮氏之类。”璩,古人佩带的一种耳环。望出豫章。唐代有璩抱朴,进士;宋代有璩重;明代有璩伯昆,江西武宁令。

二、璩

璩姓分布:河南汤阴、温县、江西广丰、上海嘉定、台湾、湖南桃江、桃源、洪江、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璩姓起源:或以器为氏,如琮之类。璩与鐻通,一种金银制成的耳环。一说,即蘧氏。

璩姓名人:

璩瑗,唐时官拜司徒,银青光禄大夫、西川侯。

郡望:豫章。

姓氏源流

一、璩qú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福建之建宁,安徽之贵池,湖北之利川,山西之太原、大同、晋城、长治、运城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蒙古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即蘧氏。”乃卫大夫蘧瑗之后,或为蘧姓之分族。

2、“或以器为氏,如琮氏之类。”璩,古人佩带的一种耳环。望出豫章。唐代有璩抱朴,进士;宋代有璩重;明代有璩伯昆,江西武宁令。

二、璩

璩姓分布:河南汤阴、温县、江西广丰、上海嘉定、台湾、湖南桃江、桃源、洪江、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璩姓起源:或以器为氏,如琮之类。璩与鐻通,一种金银制成的耳环。一说,即蘧氏。

璩姓名人:

璩瑗,唐时官拜司徒,银青光禄大夫、西川侯。

郡望:豫章。

堂号

黎阳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

汲郡堂:以望立堂。

君子堂:源自春秋战国时卫国大夫蘧伯玉。唐朝开元三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蘧伯玉为“卫伯”,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封其为“内黄侯”,并在河南省长垣县县城东南五公里的伯玉村建祠对他进行祭祀。

及圣堂:同“君子堂”。

石波堂:明朝进士璩光岳,任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后升吏部,著有《石波馆集》。

西川堂:南唐良吏璩瑗,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封为西川侯,后裔因以为堂号。

一、璩qú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福建之建宁,安徽之贵池,湖北之利川,山西之太原、大同、晋城、长治、运城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蒙古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即蘧氏。”乃卫大夫蘧瑗之后,或为蘧姓之分族。

2、“或以器为氏,如琮氏之类。”璩,古人佩带的一种耳环。望出豫章。唐代有璩抱朴,进士;宋代有璩重;明代有璩伯昆,江西武宁令。

二、璩

璩姓分布:河南汤阴、温县、江西广丰、上海嘉定、台湾、湖南桃江、桃源、洪江、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璩姓起源:或以器为氏,如琮之类。璩与鐻通,一种金银制成的耳环。一说,即蘧氏。

璩姓名人:

璩瑗,唐时官拜司徒,银青光禄大夫、西川侯。

郡望:豫章。

拼音:

注音:ㄑㄩˊ

笔顺读写:横、横、竖、提、竖、横、横撇/横钩、撇、横、竖弯钩、横、撇、弯钩、撇、撇、撇、捺

笔画数:17
笔顺编号:11212153151353334
结构:左右结构
姓名学:
部首:
字意五行:
部外笔画:13
字型分析:左右结构

相关推荐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