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百家姓_赏
当前位置:首页 百家姓

百家姓"赏"的排名

解释

起源

赏姓主要源自:姬姓。

赏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之后,因祖先受到奖赏而得姓,属于以纪念事件名称为氏。春秋时期,吴国有个大夫参加搏赛得胜而获赏,其后代为纪念祖先的荣耀,就以“赏”字为姓氏,称赏氏,世代相传至今。在典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记载:“姓苑云,赏,吴中八族之一。晋有赏庆。”该支吴中地区的赏氏家族曾经在很长时期都是苏州当地的豪门大姓,即吴中八姓之一。“吴中八姓”即“敞氏、赏氏、金氏、郑氏、彭氏、葛氏、陆氏、顾氏”,其中的赏氏家族居于吴县,即今江苏省苏州市的吴中区。

在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中有个人叫赏林,为句章(今浙江宁波)略长吏;晋末南朝时期有个人叫赏庆,为江东府(今江苏南京)幕僚;他们都出自吴中赏氏家族。

赏姓起源二

源于党项族,出自西夏国姓拓跋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万姓统谱》上记载,赏氏起源于西夏,祖先为赏羽羌,望出吴郡。宋朝时期,党项民族建立了一个政权,国号大夏,据有现在原绥远省境内的鄂尔多斯,原宁夏省境内的阿拉善及甘肃省西北部之地,汉史称“西夏”。赏氏就是西夏国的国姓之一,其先祖叫拓拔·赏羽,但他不是鲜卑族人,而是氐羌人,因而史称其为“赏羽羌”。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民族,源本就是氐羌民族的一支。虽然西夏政权在宋理宗赵昀宝庆三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大军所灭,真正的国祚不到两百年(公元1038~1227年),但其国人始终保留了西夏王朝的一支姓氏,即赏氏。西夏灭亡之后,赏氏族人纷纷南下,散居中原、江南各地。日久天长逐渐汉化,融入汉族,从此赏氏也成为汉族的一个姓氏。

赏氏族人大多尊奉赏羽羌为得姓始祖。

赏姓起源三

源于彝族,出自西汉时期益州夷族越赏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秦、汉时期,益州地区(今四川)居住有多种少数民族,其中的越夷族,包括了当时的百越夷族、五越夷族、瓯越夷族、扬越夷族等,汉史统称其为“夷族”,就是今天的彝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越夷族中有一氏族部落称越赏氏,与汉王朝相交亲密。王莽新朝政权灭亡之后,该支夷族赏氏又改称伟谐音的汉姓尚氏,就是今天四川小凉山彝族中的尚氏一族。

赏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九百三十五位,望族出吴郡。赏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赏氏是因其祖先受到奖赏而得姓。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参赛得胜而获赏,其后代为纪念祖先的荣耀就 以“赏”字为姓,称为赏氏。另一支赏氏出自宋朝时,北边有个国家叫西夏,后来蒙古游牧民族势力强大,西夏族人就慢慢向南迁移,终于迁到江南。定居江南后,他们更多地接受汉文化,于是改姓为赏。西夏人原来有自己的文字和语文,但后来西夏人都汉化了,千多年后,西夏文却没有人能完全读懂了。而西夏人当时南迁时,他们的文化比汉文化低,对江南的吃穿住行,民情风俗都很陌生,甚至连语言也不通,江南当地又有许多名门望族称雄一方,那么西夏人怎么能到异地又成为吴中八族之一呢?这实在是个有趣的问题。赏姓原非汉姓,但有一支西夏人,定居江浙一带,以赏为姓,一直繁衍于江南各地,早在2000多年以前,他们就是著名的吴中八族之一,在长江以南的江浙地区,分布甚广,也说明赏姓人了不起。赏姓望居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至浙江省杭州市一带)。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南朝陈国时期,改吴郡为吴州。隋朝灭南朝陈国之后,再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并一直沿袭至今。另外,在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在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吴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吴州堂、苏州堂。

一、赏(賞)shǎ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云南之邱北,江西之宜丰,山西之阳泉、临汾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姓苑》云:“赏氏,吴中八族也。”“以族为氏。”

2、《姓氏考略》注云:“西夏亦有赏氏。”此出自党项人。三国时吴有赏林;明代有赏震,官理问;又有赏瑨,顺德通判。

二、赏(賞)

赏姓分布:浙江上虞、诸暨、四川邻水、台湾台北、新竹、嘉义、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赏姓起源:

1、吴中八族有赏氏。吴中,当指今江苏吴县地区。

2、西夏时吐蕃部落有赏氏。

赏姓名人:

赏庆,晋时人,注《周易》。

郡望:吴郡。

历史名人

赏姓古代名人

赏庆南朝,(生卒年待考),吴中人(今江苏苏州),曾在江东做幕僚。

赏林三国时期,(生卒年待考),吴中人(今江苏苏州)。孙吴政权句章(今浙江宁波)略长吏。

郡望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南朝陈国时期,改吴郡为吴州。隋朝灭南朝陈国之后,再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并一直沿袭至今。另外,在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在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吴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吴州堂、苏州堂。

一、赏(賞)shǎ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云南之邱北,江西之宜丰,山西之阳泉、临汾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姓苑》云:“赏氏,吴中八族也。”“以族为氏。”

2、《姓氏考略》注云:“西夏亦有赏氏。”此出自党项人。三国时吴有赏林;明代有赏震,官理问;又有赏瑨,顺德通判。

二、赏(賞)

赏姓分布:浙江上虞、诸暨、四川邻水、台湾台北、新竹、嘉义、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赏姓起源:

1、吴中八族有赏氏。吴中,当指今江苏吴县地区。

2、西夏时吐蕃部落有赏氏。

赏姓名人:

赏庆,晋时人,注《周易》。

郡望:吴郡。

姓氏源流

一、赏(賞)shǎ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云南之邱北,江西之宜丰,山西之阳泉、临汾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姓苑》云:“赏氏,吴中八族也。”“以族为氏。”

2、《姓氏考略》注云:“西夏亦有赏氏。”此出自党项人。三国时吴有赏林;明代有赏震,官理问;又有赏瑨,顺德通判。

二、赏(賞)

赏姓分布:浙江上虞、诸暨、四川邻水、台湾台北、新竹、嘉义、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赏姓起源:

1、吴中八族有赏氏。吴中,当指今江苏吴县地区。

2、西夏时吐蕃部落有赏氏。

赏姓名人:

赏庆,晋时人,注《周易》。

郡望:吴郡。

堂号

吴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吴州堂、苏州堂。

一、赏(賞)shǎ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云南之邱北,江西之宜丰,山西之阳泉、临汾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姓苑》云:“赏氏,吴中八族也。”“以族为氏。”

2、《姓氏考略》注云:“西夏亦有赏氏。”此出自党项人。三国时吴有赏林;明代有赏震,官理问;又有赏瑨,顺德通判。

二、赏(賞)

赏姓分布:浙江上虞、诸暨、四川邻水、台湾台北、新竹、嘉义、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赏姓起源:

1、吴中八族有赏氏。吴中,当指今江苏吴县地区。

2、西夏时吐蕃部落有赏氏。

赏姓名人:

赏庆,晋时人,注《周易》。

郡望:吴郡。

拼音:shǎng

注音:ㄕㄤˇ

笔顺读写:竖、点、撇、点、横撇/横钩、竖、横折、横、竖、横折、撇、点

笔画数:12
笔顺编号:243452512534
结构:上下结构
姓名学:
部首:
字意五行:
部外笔画:8
字型分析:上下结构

相关推荐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