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百家姓_刀
当前位置:首页 百家姓

百家姓"刀"的排名

解释

起源

刀姓刀姓起源一

源于蜀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传说是古代时期避难改姓为刀氏,但始末详情有待进一步考证。

刀姓刀姓起源二

源于苗族,出自古渤海国女真族,属于王朝大臣赐改姓为氏。据传,有一部分苗族、傣族的先民原先属于古渤海国女真族,在五代时期被契丹族大辽灭国之后,避难南迁,融合于西南地区的苗族。后在元、明两朝时期成为当地土司望族。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十三年年(公元1436~1448年),明朝官军与云南麓川(今云南瑞丽)宣慰使思任发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麓川之役”。

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农历11月,麓川宣慰使思任发起兵叛明,要割裂国土自称为王。他率叛军相继进攻占了孟定(勐定,今云南耿马)、湾甸(今云南昌宁湾甸)、南甸(今云南梁河)、金齿(今云南保山)等地。到了此时,明军主将王骥以明军久战疲乏,且叛军一时难平,遂与思禄订约,授思禄为土目,许以得部勒诸“夷”,以金沙江为界。至此,战争以和而终。这场战争耗时旷久,明朝政府投入了极大的财力和物力,致使国力空惫,不但使缅甸望开始窥觑云南边地,也为不久之后的“土木堡之变”创造了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

兵部尚书王骥在率军平定了“麓川之乱”之后,为了安抚地方诸司,特赐当地傣族等夷人首领以刀氏、帕氏、剁氏三姓,遂成刀氏一族,后有部分刀氏族人改为刁氏,世代相传至今。

刀姓刀姓起源三

源于傣族,出自元朝云南傣族首领贡禄,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古代时候,傣族人有名无姓。傣族是有名而无姓的,主要用“岩”和“玉”两个字来区分男性和女性。凡是叫岩拉、岩罕、岩……等都是指未婚男性,而叫玉拉、玉叫、玉……等则指未婚的姑娘,傣族一个人的名字有好几个,小时有乳名,男人进到佛寺当和尚有僧名,还俗后仍用俗名,结婚后有了小孩又称“某某之父”,如小孩叫岩温,则其父就叫波岩温(波:傣语“爹”);女子结婚前也叫乳名,生个孩子后要改称“某某之母“;若是称有职务的人名时,还要在职务后加称地名,如“会计曼景兰”(曼景兰村的会计),“镇长景洪”(景波镇的镇长),按傣语称谓,是倒叙读法。傣族的名字是依其生活阶段的变化而随之变化的。

傣族的汉姓多为:刀、白、李、陶、胡等姓氏,尤以刀氏居多。据考证,刀氏从“召”字而来,“召”在傣语中是“主人”之意。其实,召与刀都不是傣族原有的姓氏。在旧社会,傣族有贵族、贫民、官与百姓之分。贫民百姓往往称旧时的男性贵族和官员为召和岛,如称宣慰使为召片领、称土司为召勐、称头人为岛帕雅。召与岛均系对旧时的土司、贵族之称,并非傣族的姓氏。传说“刀”是皇帝赐给的,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傣族首领不远万里到东汉皇朝洛阳朝贡,皇帝见他有名无姓,就赐给他一口宝刀,以“刀”作为他的姓氏,于是,建国前傣族大小头人取汉名时一般都姓“刀”。至今著姓“刀”的,一般都是过去有钱贵族或和当土司的人氏。以刀为人名之首,始见于里宣慰世系的第六代,称为刀补瓦。史籍《车里宣慰世系简史》记载说:“岛亨龙继承父位时,正是宋理宗皇帝在位时期。朝廷将景陇王的奏文中岛亨龙的‘岛’译为‘刀’,自此以后,景陇王的汉名都是‘刀’字起头……岛亨龙有二子,长子刀补瓦……”刀补瓦是车里宣慰使中第一个用刀字命名的人,后来又出现刀暹答、刀弓满、刀更勐、刀坝光、刀双勐等。

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设军民总管府,由傣族首领贡理、贡銮、贡禄管理所属地区,元朝朝廷赐贡禄姓刀,该支刀氏得姓自此始。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傣历768年),孟连宣抚司第四任土司进京朝贡,永乐帝赐其刀氏。此后,历代宣抚土司及其属官均姓刀。那么“刀”姓和“召”姓的含义是什么呢?“刀”是“道”的演变,音相近,“道”和“召”的意思相同。刀氏,可能是“召”字形的简化,也许是“岛”的音译,是“贵族”和“官”的音译异字,原先并非专指姓氏,后在历史的演化中,“刀”、“岛”、“召”便成了傣族贵族的主要姓氏。

不论其来历如何,“刀”这个姓氏在后来已被傣族人民认可,并成为傣族中首领、贵族所采用的姓氏,也成为今天傣族同胞首选的姓氏用字,为现今之傣族之中人数较多的大姓群体。

刀姓刀姓起源四

源于朝鲜族,出自古百济国大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魏徵寿在《隋书·列传第四十六》中记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其国王有一侍婢,忽怀孕,王欲杀之,婢云:“有物状如鸡子,来感于我,故有娠也。”王舍之。后遂生一男,弃之厕溷,久而不死,以为神,命养之,名曰东明。及长,高丽王忌之,东明惧,逃至淹水,夫余人共奉之。东明之后,有仇台者,笃于仁信,始立其国于带方故地。汉辽东太守公孙度以女妻之,渐以昌盛,为东夷强国。初以百家济海,因号百济。历十余代,代臣中国,前史载之详矣。开皇初,其王余昌遣使贡方物,拜昌为上开府、带方郡公、百济王。主涠荚其国东西四百五十里,南北九百余里,南接新罗,北拒高丽。其都曰居拔城。官有十六品:长曰左平,次大率,次恩率,次德率,次杆率,次奈率,次将德,服紫带;次施德,皁带;次固德,赤带;次李德,青带;次对德以下,皆黄带;次文督,次武督,次佐军,次振武,次克虞,皆用白带。其冠制并同,唯奈率以上饰以银花。长史三年一交代。畿内为五部,部有五巷,士人倨焉。五方各有方领一人,方佐贰之。方有十郡,郡有将。其人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亦有中国人。其衣服与高丽略同。妇人不加粉黛,女辫发垂后,已出嫁则分为两道,盘于头上。俗尚骑射,读书史,能吏事,亦知医药、蓍龟、占相之术。以两手据地为敬。有僧尼,多寺塔。有鼓角、箜篌、筝、竽、箎、笛之乐,投壶、围棋、樗蒲、握槊、弄珠之戏。行宋《元嘉历》,以建寅月为岁首。国中大姓有八族,沙氏、燕氏、刀氏、解氏、贞氏、国氏、木氏、苗氏。婚娶之礼,略同于华。丧制如高丽。有五谷、牛、猪、鸡,多不火食。厥田下湿,人皆山居。有巨栗。每以四仲之月,王祭天及五帝之神。立其始祖仇台庙于国城,岁四祠之。国西南人岛居者十五所,皆有城邑。”

这里的刀氏,即为百济国的大姓,为八族之一。在唐朝、辽国、元朝、明朝统治者的多次大军打击下,最终灭国,并被多次强迁国人入中原,其中即有刀氏族人。

渤海郡:历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称谓,另一为渤海国。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国。渤海国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南甸司:南甸傣族土司辖境相当于今云南腾冲以南、龙川江以西以北地区,即今梁河县九保乡一带。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己丑,公元1289年)设军民总管府,由傣族首领贡理、贡銮、贡禄管理所属地区,元廷赐贡禄姓刀。明洪武十五年(壬戌,公元1382年)改南甸府,明永乐十一年(甲午,公元1414年)置南甸州,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改宣抚司,清沿明制,至1951年废止。

渤海堂:以望立堂。

南甸堂:以望立堂,亦称腾冲堂。

一、刀dāo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鱼台、东平,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吴川,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马关、邱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族、景颇族、阿昌族、傣族有此姓。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杨慎《希姓录》云:“王骥平麓川,赐夷人以怕、刀、剁三姓。后染华风,改为刀氏。”王骥,明宣德时兵部尚书。麓川,即今云南之腾冲县。

2、景颇族之刀姓,则由“遮上”所改,本为房族名,“上”汉意为“刀”,故取以为姓。

二、刀

刀姓分布: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

刀姓起源:明时兵部尚书王骥平定麓川(故治在今云南瑞丽),赐土著“怕”、“刀”、“剁”三姓。明、清时云南土司多刀姓。佤族邓刀氏,汉姓为刀。云南金平县芒人双木拜氏,汉姓为刀。双木拜傣语音“逻摆”,意为勐摆地方的傣族,当是傣族溶入芒人群体之后裔。傣、哈尼、阿昌、景颇等民族均有此姓。

变化:明时云南刀姓有改姓刁者。

历史名人

刀姓古代名人

刀京版第二十五代干崖宣抚使司

郡望

渤海郡:历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称谓,另一为渤海国。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国。渤海国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南甸司:南甸傣族土司辖境相当于今云南腾冲以南、龙川江以西以北地区,即今梁河县九保乡一带。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己丑,公元1289年)设军民总管府,由傣族首领贡理、贡銮、贡禄管理所属地区,元廷赐贡禄姓刀。明洪武十五年(壬戌,公元1382年)改南甸府,明永乐十一年(甲午,公元1414年)置南甸州,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改宣抚司,清沿明制,至1951年废止。

渤海堂:以望立堂。

南甸堂:以望立堂,亦称腾冲堂。

一、刀dāo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鱼台、东平,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吴川,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马关、邱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族、景颇族、阿昌族、傣族有此姓。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杨慎《希姓录》云:“王骥平麓川,赐夷人以怕、刀、剁三姓。后染华风,改为刀氏。”王骥,明宣德时兵部尚书。麓川,即今云南之腾冲县。

2、景颇族之刀姓,则由“遮上”所改,本为房族名,“上”汉意为“刀”,故取以为姓。

二、刀

刀姓分布: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

刀姓起源:明时兵部尚书王骥平定麓川(故治在今云南瑞丽),赐土著“怕”、“刀”、“剁”三姓。明、清时云南土司多刀姓。佤族邓刀氏,汉姓为刀。云南金平县芒人双木拜氏,汉姓为刀。双木拜傣语音“逻摆”,意为勐摆地方的傣族,当是傣族溶入芒人群体之后裔。傣、哈尼、阿昌、景颇等民族均有此姓。

变化:明时云南刀姓有改姓刁者。

姓氏源流

一、刀dāo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鱼台、东平,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吴川,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马关、邱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族、景颇族、阿昌族、傣族有此姓。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杨慎《希姓录》云:“王骥平麓川,赐夷人以怕、刀、剁三姓。后染华风,改为刀氏。”王骥,明宣德时兵部尚书。麓川,即今云南之腾冲县。

2、景颇族之刀姓,则由“遮上”所改,本为房族名,“上”汉意为“刀”,故取以为姓。

二、刀

刀姓分布: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

刀姓起源:明时兵部尚书王骥平定麓川(故治在今云南瑞丽),赐土著“怕”、“刀”、“剁”三姓。明、清时云南土司多刀姓。佤族邓刀氏,汉姓为刀。云南金平县芒人双木拜氏,汉姓为刀。双木拜傣语音“逻摆”,意为勐摆地方的傣族,当是傣族溶入芒人群体之后裔。傣、哈尼、阿昌、景颇等民族均有此姓。

变化:明时云南刀姓有改姓刁者。

堂号

渤海堂:以望立堂。

南甸堂:以望立堂,亦称腾冲堂。

一、刀dāo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鱼台、东平,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吴川,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马关、邱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族、景颇族、阿昌族、傣族有此姓。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杨慎《希姓录》云:“王骥平麓川,赐夷人以怕、刀、剁三姓。后染华风,改为刀氏。”王骥,明宣德时兵部尚书。麓川,即今云南之腾冲县。

2、景颇族之刀姓,则由“遮上”所改,本为房族名,“上”汉意为“刀”,故取以为姓。

二、刀

刀姓分布: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

刀姓起源:明时兵部尚书王骥平定麓川(故治在今云南瑞丽),赐土著“怕”、“刀”、“剁”三姓。明、清时云南土司多刀姓。佤族邓刀氏,汉姓为刀。云南金平县芒人双木拜氏,汉姓为刀。双木拜傣语音“逻摆”,意为勐摆地方的傣族,当是傣族溶入芒人群体之后裔。傣、哈尼、阿昌、景颇等民族均有此姓。

变化:明时云南刀姓有改姓刁者。

拼音:dāo

注音:ㄉㄠ

笔顺读写:横折钩、撇

笔画数:2
笔顺编号:53
结构:单一结构
姓名学: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部首:
字意五行:
字型分析:单一结构
繁简对应:

相关推荐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