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百家姓_轩
当前位置:首页 百家姓

百家姓"轩"的排名

解释

起源

轩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

轩姓轩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轩辕黄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史籍记载:轩,姓也,黄帝号轩辕,后因为氏。轩氏,轩辕之后。史籍《姓解·六三》、《姓苑》中均记载:“轩氏、辕氏、轩辕氏,皆黄帝之后。黄帝之后以号为姓,轩辕即黄帝,姓公孙或言,姓姬。黄帝,少典氏之子。黄帝共二十五子,十二子有姓。”著名东汉后期思想家、政治家王符在所著的《潜夫论·志士姓》中记载:“轩氏、丰氏、驷氏、游氏、国氏、然氏、孔氏、羽氏、良氏、大季氏,十族之祖穆公之子也,各以字为姓。”

穆天子传

轩氏、轩辕氏、辕氏、轩丘氏皆黄帝之后裔,各有各的支系,乃四种姓氏。

轩姓轩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周穆王姬满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周穆王姬满为西周朝第五代君主,周昭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于神话色彩的君王之一。传说他享寿一百零五岁,在位时间为五十五年(公元前976~前922年,一说公元前1001~前947年,待考)。据汲县西战国墓所出土的典籍《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喜好游历,曾于周穆王十三~十七年(公元前963~前959年或公元前988~前984年,待考),驾八骏之乘驱驰九万里,西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昆仑之丘,晋观黄帝之宫。他还设宴于瑶池,与西王母做歌相和。据考证,当时周穆王西游之地,就在今里海与黑海之间的一带旷原。后因徐戎造反,方赶回中原组织平乱。周穆王一生都致力于向四方发展,他曾因游牧民族戎狄不向周朝进贡,而两次发兵征伐犬戎,获其五王,并把部分戎人迁到太原(今甘肃镇原)。他还率军东攻徐戎,平服了徐戎的叛乱,之后在涂山(今安徽怀 远)大会数百诸侯,巩固了西周王朝在东南地区的统治。周穆王制定了“墨、劓、膑、宫、大辟”五刑,其细则竟达三千条之多。后世流传有周穆王西征的故事,如晋朝汲冢出土战国竹简《穆天子传》,其中虽多夸张,但毕竟反映了当时周穆王意欲周游天下,以及西周王朝与西北各方国部落往来的情况。

穆天子传序

周穆王的后裔分衍有十大支姓,即轩氏、丰氏、驷氏、游氏、国氏、然氏、孔氏、羽氏、良氏、大季氏。除姬姓外,其轩氏为当首之氏,号称“中华第一氏”。

轩姓轩姓起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后期楚国王族后裔轩丘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轩丘氏复姓系出楚顷襄王熊横,熊横迁都于陈国。其后裔楚文庶子被其封于轩丘为采邑,称轩丘氏。到汉朝时期有梁国宰相轩丘豹,其后省文简化为轩氏、丘氏。轩丘,按史籍《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记载:“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当时的罗川县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正宁县。现存正宁县博物馆的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所立的《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记载:“兹县(隋罗川县,今正宁县)据罗川之上游,实彭原之属邑,气象葱蔚……人敦忠义之风,俗勤稼穑之事。轩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乡;豳土划疆,本公刘积德之地……轩辕师广成于前,夏禹尊子于后。”这里所说的“轩丘”就是罗水上游的桥山,因为有氏而得名。子午山也称子午岭,即史籍《史记·五

穆天子传通解

帝本纪》所说“黄帝崩,葬桥山”的桥山。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庆阳知府赵本植修纂的《庆阳府志》记载:“黄帝陵在罗川县城东子午山旁。”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正宁县知事苏绍泉修纂的《正宁县志》记述得更清楚:“黄帝陵在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黄帝葬衣冠处。”此黄帝冢,正是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于桥山的地方。

因此,轩丘即今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罗水上游的桥山,非指今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的桥山。

轩姓轩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郑国京城大叔姬段后裔军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潜夫论·志士姓》记载,古有军氏,为周朝时期郑武公之子共叔段之后。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庄公名叫姬寤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封他的弟弟姬段(公子段)在京邑(今河南荥阳),世称京城太叔。姬寤生、姬段兄弟俩的曾祖父就是著名的周厉王姬胡,荒淫暴虐,因此在周公元年(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厉王死于囚所。据史籍《左传》、《史记》的记载,周宣王继位,把他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镐京附近的郑(今陕西华县)。姬友就是姬寤生、姬段兄弟俩的祖父郑桓公,他当时是周幽王姬宫涅的司徒。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姬友为保护周王朝而牺牲。姬友的长子姬滑突(姬掘突)继位,是为郑武公。郑武公助即位的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邑有功,仍为周王朝的大司徒,并把郑国也迁到洛阳东南,史称“新郑”,其故城至今保存完好。郑武公后来娶了申侯的女儿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因生大儿子姬寤生时难产,武姜当时受了痛苦和惊吓,便因此对姬寤生一直不喜欢。武姜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叫姬段,人们称他“叔段”。姬段死后,家人子孙四处逃散。一直到周桓王姬林二十年(郑厉公姬突元年,公元前700年),郑庄公的儿子郑厉公继位后,对姬段一族人的态度有所改变,他曾对臣下说:“不可使共叔段无后于郑。”在周釐王姬胡齐三年(郑厉公复元年,公元前678年),郑厉公将流亡在卫国的姬段之孙公父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郑国。公父定叔的父亲名叫公孙滑,定叔回郑国以后,姬段的后裔子孙们始称太叔氏、公孙氏、段氏、京氏、共氏、军氏等,表明了后裔子孙们对姬段的爱戴与尊重。

穆天子传

要注意的是,该支军氏是为河南军氏,与汉朝时期的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之后裔的军氏非同源。该姬姓军氏后多改为轩氏,世代相传至今。

轩姓轩姓起源五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喜,属于以通义字讹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佚文》、《左传》记载,郑国有公子喜,字子罕,其后为罕氏。

在古代,“轩”与“罕”二字通假,如在《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的罕虎,在《春秋公羊传》中则记载为轩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轩氏,世代相传至今。

轩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在第六百四十七位,人口总数接近十五万,以上党、辽西、渔阳、郃阳为郡望。

始祖轩辕豹后人分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河北、台湾、湖北、陕西、广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始祖汝君、汝臣、汝义于河北永平府玉田县迁居关东,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分布地:奉天府暖池塘、承德府朝阳县根德、新民府广宁县黑山。现分布:葫芦岛市、朝阳市、锦州市、阜新市、沈阳市、北京市、杭州市、南昌市。

永平府:商孤竹国,春秋山戎肥子二国地明置永平府,清属河北省,民国废,治所为今河北省卢龙县。

玉田县:春秋时为大卤之区,汉又为右北平郡无终县地,隋末才改无终县为渔阳县,唐分渔阳虽置无终县,改曰玉田,清属于河北省遵化州,今属河北省津海道,在辽宁省锦西县北二十五里,东滨女儿河,西隔柳条边界热河朝阳县。

朝阳县:明初为营州卫地,后废入泰宁卫,清初内属,乾隆初隶塔子沟厅,寻析置三座塔厅,又改设朝阳县,属承德府,光绪间升为朝阳府,民国仍改县,属热河特别区域热河道,县治即古龙城,地滨大凌河,当承德入奉天之道,亦要区也,锦朝铁路以此为终点。

黑山县:向为辽宁省广宁县分管地,清光绪间析置镇安县,属辽宁省新民府,民国改今名,属辽宁辽沈道,县治附近有小黑山,故名,京奉铁路经之。

今河北省的唐山市遵化县、丰润县、玉田县、保定市定州市、邯郸市,河南省的许昌市长葛县、鄢陵县、南阳市淅川县、商丘市睢县、宁陵县、柘城县、漯河市临颖县、周口市太康县、扶沟县、西华县、新乡市,山东省的济南市、菏泽市、梁山市、聊城市、冠县、临沭县,辽宁省的沈阳市、葫芦岛市龙港区、朝阳市朝阳县、阜新市海洲区、彰武县、锦州市黑山县、新立屯、铁岭市,北京市,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安徽省的淮南市、寿县,陕西省的西安市、兴平市,江苏省的睢宁县,湖北省的襄樊市、十堰市陨县,广东省的江门市,天津市静海县,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轩氏族人分布。

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

郃阳县:今陕西省合阳县,1964年9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改“郃”为“合”,称合阳县。。郃阳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合阳土地上繁衍生息,部落时代有华氏部族聚居之地。夏、商、周时期为古“华国”,亦名“有华国”;春秋时期为晋国辖区,战国时期归属魏国。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在黄河西岸的郃水(亦称洽水,清初断流)北岸筑城,取名“郃阳城”。秦朝时期置“郃阳邑”。1964年9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称合阳县。

兴平县:今陕西省兴平市.兴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封建王朝曾两次在兴平建都:一次是西周第七个皇帝周懿王二年(公元前908年),把国都由镐京迁到犬丘(今兴平城南的南佐村);一次是楚汉相争时,项羽封章邯为雍王,王都设在废丘(今址同上)。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屈指可数的。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始置槐里县。唐“安史之乱”爆发后此地置“兴平军”,因该军平叛安史之乱有功,故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该军之名命名为兴平县,取“兴旺平安”之意,县名沿袭至今。

睢州:今河南省睢县,古称襄邑、又名凤城,贞观年间始祖轩辕豹迁徙地,;隶属睢阳,民国为睢州,金始置。今为睢县

鹿邑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春秋陈鸣鹿地,后汉置武平县,隋改鹿邑,故城在今河南鹿邑县西六十里,元徙今治,汉苦县地也,明清皆属河南归德府,今属河南开封道。

静海县:今天津静海.汉初置县名东平舒。宋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置靖海县。明洪武初年改名静海沿用至今。

京东玉田:今河北省玉田县。春秋时为大卤之区,汉为右北平郡无终县地,隋末改无终县为渔阳县,唐分渔阳虽置无终县,改曰玉田,清属河北省遵化州,今属河北省津海道。

柘城县:春秋陈株野地,秦置柘县,晋省,隋置柘城县,故城在今河南柘城县北,明改筑今城,属河南归德府,清因之,今属河南开封道。

淮南郡:今安徽省淮南市.①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扬州,自今湖北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内。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⑧宋有淮南路,治扬州。后分为东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一带。东西二路分界约在今安徽凤阳、和县一带。

冠县:今山东省冠县.春秋系晋国冠氏邑,元升冠州,明改冠县。

东平州:今山东省东平县.春秋时鲁附庸须句国,战国属齐,秦薛郡地,汉置须昌县,晋徙东平国来治,南朝宋为东平郡,北齐郡废县徙,隋复置须昌县,唐移郓州来治,改曰东平郡,宋曰东平府,元改为东平路,明降为州,省须城县入州,清属山东泰安府,民国改州为县,属山东东临道。

汶上县:今山东省嘉祥县.春秋时鲁中都邑,战国属齐为政治部陆邑,汉置东平陆县,南朝宋初曰平陆,改置乐平县,隋复改乐平曰平陆,唐改曰中都,金改曰汶阳,又改曰汶上,清属山东兖州府,今属山东济宁道,津浦铁路经之。

上党堂:以望立堂。

辽西堂:以望立堂。

渔阳堂:以望立堂。

郃阳堂:以望立堂。

太霞堂:唐朝时有轩辕集居罗浮山为道士,年过百岁仍容颜不老,坐在暗室中,目光射数丈。著有《太霞》十二篇。唐武宗召见他询问长生的法术。轩辕集说:“绝声色,薄滋味,哀乐一致,德施无偏,尧舜禹汤之所以寿也!”(尧舜禹汤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断绝靡靡之音和女色,对饮食不贪厚味,悲哀和欢乐都同样,不为此而伤感,施德于人,无偏无私。)

榆西堂:东起榆关(即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多公里。由此而分塞外与中原,故以居住地为堂号。该地轩氏谦和达理、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淡泊敬诚。

一、轩(軒)xu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乐亭,山东之平度、东平,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甘肃之酒泉,湖北之老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注云:“即轩辕氏也,亦省作轩氏。”望出汝南。汉代有轩和(《中国姓氏大全》引作“轩如”);明代有轩,鹿邑人,永乐进士,官左都御史;又有轩尚朱,卢江知县。

二、轩(軒)hǎn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按:此“轩”,当与“罕”、“䍐”同,春秋郑之䍐达、罕虎,《公羊传》作“轩达”、“轩虎”。)

三、轩(軒)hàn

《中文大字典》收载并注此音(按:“呼旱切”)。其注云:“姓也,与罕通。《篇海》:‘轩、阚,人姓。郑有轩虎。”或音hǎn;又音xuān,为现行姓氏。

四、轩(軒)

轩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轩姓起源:

1、黄帝轩辕氏之后有轩氏。

2、黄帝之子苍林氏之后有轩氏,见张澍《姓氏五书注》。

轩姓名人:

轩和,汉时谏议大夫。

郡望:汝南。

五、轩(軒)

轩姓起源:见《集韵》及《姓氏急就篇》。

轩姓名人:

轩虎,春秋时郑大夫,亦作罕虎。

变化:亦作䍐、罕。

历史名人

轩姓古代名人

轩輗明朝(公元?~1464年待考),字惟行,一字惟衡;河南鹿邑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朝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进士,授行人司副。明宣德六年用荐改御使,明正统五年晋升为浙江按察使。明正统五(公元1440年),轩輗超擢浙江按察史,浙江历任官员奢侈浪费,轩輗到决心力戒矫之他寒暑一青布袍,补缀殆遍居常蔬食,妻儿老小亲操井臼他与属僚约定:三日出奉钱市肉,不得过一斤,僚属多不能堪,即便故友来,轩輗也食惟一豆,只不过多一鸡黍罢了,让众官员惊以为异。在轩輗的带动下浙江官场风气大变。当时镇守内臣阮随,布政史孙原贞,杭州知府陈复,仁和知县许璞居官皆廉,一方大治。轩輗孤峭,遇见没有操守贤能的官员不与往来。在任按察史期间,他到同僚家饮酒,回来后抚其腹曰:“此中有脏物也!在京城,都御使张纯置酒请客,轩輗对他的奢侈很厌恶,拒而不往。张纯将酒馔送上门来,轩輗也不纳。到了年底,皇帝下旨礼部拜表庆祝,而轩輗独居一室,撤烛端坐。拜表庆贺尚未结束,他竟然回去了,未尝与僚友告别。僚友闻讯赶来,他竟避而不见。轩輗不愿意与僚友们大吃大喝,与之同乐,认为吃喝乃官场之大忌。从此,众官员不感直视轩輗。可见其清操闻天下,与耿九畴齐名,语廉史必日轩耿!

轩姓近代名人

轩万春晚清,字彦绩;辽西人氏,祖籍京东玉田。著名晚清秀才、书法家。师承皇象、钟繇,工真、草、隶、行,其笔法朴质古情,沉着痛快,文而不华,质而不野。其书法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

轩世荣字軏;辽西人氏,祖籍京东玉田。著名民国文人、书法家。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亦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其书法笔势坚劲,能够兼融飘逸与沉着婀娜与刚健的不同艺术特点,做到质、妍的统一。轩氏的用笔特点是:点画之内给人以丰满圆转,轻重映带,变化无穷的直观印象。擅治印,其篆法严谨,刀法坚实挺拔,章法工稳停匀而富有变化。他的印章刀法稳重而灵动,加之其章法上分间布白,严整茂密,十分精到,在精严之下,汰去雕饰之气,给人以自然、恬静、茂丰的艺术感染力。不拘于法,妙趣横生,风格飘逸,疏密有致,自然得势。

郡望

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

郃阳县:今陕西省合阳县,1964年9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改“郃”为“合”,称合阳县。。郃阳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合阳土地上繁衍生息,部落时代有华氏部族聚居之地。夏、商、周时期为古“华国”,亦名“有华国”;春秋时期为晋国辖区,战国时期归属魏国。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在黄河西岸的郃水(亦称洽水,清初断流)北岸筑城,取名“郃阳城”。秦朝时期置“郃阳邑”。1964年9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称合阳县。

兴平县:今陕西省兴平市.兴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封建王朝曾两次在兴平建都:一次是西周第七个皇帝周懿王二年(公元前908年),把国都由镐京迁到犬丘(今兴平城南的南佐村);一次是楚汉相争时,项羽封章邯为雍王,王都设在废丘(今址同上)。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屈指可数的。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始置槐里县。唐“安史之乱”爆发后此地置“兴平军”,因该军平叛安史之乱有功,故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该军之名命名为兴平县,取“兴旺平安”之意,县名沿袭至今。

睢州:今河南省睢县,古称襄邑、又名凤城,贞观年间始祖轩辕豹迁徙地,;隶属睢阳,民国为睢州,金始置。今为睢县

鹿邑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春秋陈鸣鹿地,后汉置武平县,隋改鹿邑,故城在今河南鹿邑县西六十里,元徙今治,汉苦县地也,明清皆属河南归德府,今属河南开封道。

静海县:今天津静海.汉初置县名东平舒。宋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置靖海县。明洪武初年改名静海沿用至今。

京东玉田:今河北省玉田县。春秋时为大卤之区,汉为右北平郡无终县地,隋末改无终县为渔阳县,唐分渔阳虽置无终县,改曰玉田,清属河北省遵化州,今属河北省津海道。

柘城县:春秋陈株野地,秦置柘县,晋省,隋置柘城县,故城在今河南柘城县北,明改筑今城,属河南归德府,清因之,今属河南开封道。

淮南郡:今安徽省淮南市.①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扬州,自今湖北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内。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⑧宋有淮南路,治扬州。后分为东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一带。东西二路分界约在今安徽凤阳、和县一带。

冠县:今山东省冠县.春秋系晋国冠氏邑,元升冠州,明改冠县。

东平州:今山东省东平县.春秋时鲁附庸须句国,战国属齐,秦薛郡地,汉置须昌县,晋徙东平国来治,南朝宋为东平郡,北齐郡废县徙,隋复置须昌县,唐移郓州来治,改曰东平郡,宋曰东平府,元改为东平路,明降为州,省须城县入州,清属山东泰安府,民国改州为县,属山东东临道。

汶上县:今山东省嘉祥县.春秋时鲁中都邑,战国属齐为政治部陆邑,汉置东平陆县,南朝宋初曰平陆,改置乐平县,隋复改乐平曰平陆,唐改曰中都,金改曰汶阳,又改曰汶上,清属山东兖州府,今属山东济宁道,津浦铁路经之。

上党堂:以望立堂。

辽西堂:以望立堂。

渔阳堂:以望立堂。

郃阳堂:以望立堂。

太霞堂:唐朝时有轩辕集居罗浮山为道士,年过百岁仍容颜不老,坐在暗室中,目光射数丈。著有《太霞》十二篇。唐武宗召见他询问长生的法术。轩辕集说:“绝声色,薄滋味,哀乐一致,德施无偏,尧舜禹汤之所以寿也!”(尧舜禹汤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断绝靡靡之音和女色,对饮食不贪厚味,悲哀和欢乐都同样,不为此而伤感,施德于人,无偏无私。)

榆西堂:东起榆关(即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多公里。由此而分塞外与中原,故以居住地为堂号。该地轩氏谦和达理、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淡泊敬诚。

一、轩(軒)xu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乐亭,山东之平度、东平,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甘肃之酒泉,湖北之老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注云:“即轩辕氏也,亦省作轩氏。”望出汝南。汉代有轩和(《中国姓氏大全》引作“轩如”);明代有轩,鹿邑人,永乐进士,官左都御史;又有轩尚朱,卢江知县。

二、轩(軒)hǎn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按:此“轩”,当与“罕”、“䍐”同,春秋郑之䍐达、罕虎,《公羊传》作“轩达”、“轩虎”。)

三、轩(軒)hàn

《中文大字典》收载并注此音(按:“呼旱切”)。其注云:“姓也,与罕通。《篇海》:‘轩、阚,人姓。郑有轩虎。”或音hǎn;又音xuān,为现行姓氏。

四、轩(軒)

轩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轩姓起源:

1、黄帝轩辕氏之后有轩氏。

2、黄帝之子苍林氏之后有轩氏,见张澍《姓氏五书注》。

轩姓名人:

轩和,汉时谏议大夫。

郡望:汝南。

五、轩(軒)

轩姓起源:见《集韵》及《姓氏急就篇》。

轩姓名人:

轩虎,春秋时郑大夫,亦作罕虎。

变化:亦作䍐、罕。

姓氏源流

一、轩(軒)xu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乐亭,山东之平度、东平,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甘肃之酒泉,湖北之老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注云:“即轩辕氏也,亦省作轩氏。”望出汝南。汉代有轩和(《中国姓氏大全》引作“轩如”);明代有轩,鹿邑人,永乐进士,官左都御史;又有轩尚朱,卢江知县。

二、轩(軒)hǎn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按:此“轩”,当与“罕”、“䍐”同,春秋郑之䍐达、罕虎,《公羊传》作“轩达”、“轩虎”。)

三、轩(軒)hàn

《中文大字典》收载并注此音(按:“呼旱切”)。其注云:“姓也,与罕通。《篇海》:‘轩、阚,人姓。郑有轩虎。”或音hǎn;又音xuān,为现行姓氏。

四、轩(軒)

轩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轩姓起源:

1、黄帝轩辕氏之后有轩氏。

2、黄帝之子苍林氏之后有轩氏,见张澍《姓氏五书注》。

轩姓名人:

轩和,汉时谏议大夫。

郡望:汝南。

五、轩(軒)

轩姓起源:见《集韵》及《姓氏急就篇》。

轩姓名人:

轩虎,春秋时郑大夫,亦作罕虎。

变化:亦作䍐、罕。

堂号

上党堂:以望立堂。

辽西堂:以望立堂。

渔阳堂:以望立堂。

郃阳堂:以望立堂。

太霞堂:唐朝时有轩辕集居罗浮山为道士,年过百岁仍容颜不老,坐在暗室中,目光射数丈。著有《太霞》十二篇。唐武宗召见他询问长生的法术。轩辕集说:“绝声色,薄滋味,哀乐一致,德施无偏,尧舜禹汤之所以寿也!”(尧舜禹汤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断绝靡靡之音和女色,对饮食不贪厚味,悲哀和欢乐都同样,不为此而伤感,施德于人,无偏无私。)

榆西堂:东起榆关(即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多公里。由此而分塞外与中原,故以居住地为堂号。该地轩氏谦和达理、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淡泊敬诚。

一、轩(軒)xu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乐亭,山东之平度、东平,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甘肃之酒泉,湖北之老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注云:“即轩辕氏也,亦省作轩氏。”望出汝南。汉代有轩和(《中国姓氏大全》引作“轩如”);明代有轩,鹿邑人,永乐进士,官左都御史;又有轩尚朱,卢江知县。

二、轩(軒)hǎn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按:此“轩”,当与“罕”、“䍐”同,春秋郑之䍐达、罕虎,《公羊传》作“轩达”、“轩虎”。)

三、轩(軒)hàn

《中文大字典》收载并注此音(按:“呼旱切”)。其注云:“姓也,与罕通。《篇海》:‘轩、阚,人姓。郑有轩虎。”或音hǎn;又音xuān,为现行姓氏。

四、轩(軒)

轩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轩姓起源:

1、黄帝轩辕氏之后有轩氏。

2、黄帝之子苍林氏之后有轩氏,见张澍《姓氏五书注》。

轩姓名人:

轩和,汉时谏议大夫。

郡望:汝南。

五、轩(軒)

轩姓起源:见《集韵》及《姓氏急就篇》。

轩姓名人:

轩虎,春秋时郑大夫,亦作罕虎。

变化:亦作䍐、罕。

拼音:xuān

注音:ㄒㄩㄢ

笔顺读写:横、撇折、竖、提、横、横、竖

笔画数:7
笔顺编号:1521112
结构:左右结构
姓名学: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部首:
字意五行:
部外笔画:3
字型分析:左右结构

相关推荐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