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百家姓_汝
当前位置:首页 百家姓

百家姓"汝"的排名

解释

起源

汝姓主要源自:姬姓、姒姓。

汝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东周平王幼子之封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姓源韵谱》:“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州,其后有汝氏。”古代时,中原有一条河叫汝水,就在现今河南省,至今仍叫汝河,汝氏的先祖,就生活在汝河两岸。两周之际,周平王姬宜臼将国都从镐京(宗周)迁到洛阳(成周),开始了东周的王朝。之后周平王将功臣和王族分封为各地的首领,其中有他最小的儿子姬武封于淮河北岸主要支流之一的汝水流域(今河南汝阳、汝州一带,抵至宝丰),同时封其为侯爵,时人称之为“汝侯”。

在汝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或爵号为姓氏者,称汝氏,世代相传至今。

汝姓起源二

源于姒姓,出自商代汝鸠、汝方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的记载,“有汝九鸟,汝方。”在殷商王朝时期,有贤人汝鸠,还有一个汝方,皆为高官。这两人传说是大禹的后代,皆为商汤执政时期的贤大夫。这在典籍《尚书·亡篇》中有记载:“有汝鸠、汝方,汤之贤臣。”

在汝鸠、汝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汝氏,世代相传至今。汝氏族人大多尊奉汝鸠为得姓始祖。

汝姓起源三

源于地名,出自东周时期王畿汝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汝邑,在东周时期为王畿之地,后在周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郑庄公姬寤生二十四年,公元前720年)著名的“郑攻周之战”后成为郑国之地,建有古临汝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汝洲市的临汝镇。在周釐王姬胡齐四年(郑厉公姬突复二年,楚文王熊赀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发动了著名的“楚攻郑之战”,汝邑又一度成为楚国之地,改称梁,又改称霍。到了汉朝时期,在汝邑之地设梁县。到了曹魏时期,其地隶属于汝北郡。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将汝北郡的郡治移到陆浑县北部(今河南嵩县东北部),改称汝州。

在汝州之地的古代住民,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汝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汝鸠。汝氏出自以地名为氏,周朝时,中原有河名汝水(在今河南省南部,现称之为汝河),住在汝水之滨的居民中,就有以这条河流为姓的,可能是出于对此河的感激之意,他们就是汝姓的始祖。相传周朝迁都洛阳后,周平王把最小的儿子封在汝川(今河南省南部),官为侯爵,人称汝侯。汝侯的后代就以封邑的地名为姓氏,称为汝氏。另外,在商朝时,有贤士汝鸠、汝方,曾位居高官,后来子孙就随之为汝氏,世代相传。据《姓氏考源》载,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川,其后有汝氏。又《元和姓纂》载,殷贤人尚书汝鸠之后。汝氏后人奉汝鸠为汝姓的始祖。

汝氏或是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六十二位门阀,望族出天水郡、渤海郡。汝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汝河是我国汝姓的发源地。河南省境内,有一条汝河,自古以来就有名气,在《汉书》的“地理志”就有记述。周平王继承王位以后,把自己的独生子们分封于各地,自立门户为诸侯。当时他最小的一个独生子被封于汝川,即现在的汝河。后来汝侯的子孙,就“以国为氏”而姓了汝,并且从此绵延不断地繁衍流传下来。关于汝氏的源流,《元和姓纂》一书指出,是周平王的少子封于汝川,他的后代有汝氏。也有些学者认为汝姓的出现更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的。在《尚书》上就有一位当时著名贤人汝鸠。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尚书有汝鸠,汝方。汝姓望居天水郡(西汉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今河南省的信阳市固始县、汝南县,安徽省的利辛县、淮北市,甘肃省的天水市、平凉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陕西省的富平县,北京市,黑龙江省的七台河市、鸡西市、哈尔滨市、大兴安岭地区,江苏省的苏州市、常州市、吴江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嘉兴市,山东省的济南市平阴县、聊城市东阿县,河北省的邯郸市,湖北省的武汉市,云南省的普洱市(思茅市)宁洱县(普洱县)、陆良县,非洲尼日利亚等地,均有汝氏族人分布。

天水郡:亦称上邽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渤海郡:历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称谓,另一为渤海国。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国。渤海国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天水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一、汝rǔ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广东之吴川,山西之太原、大同、晋城,陕西之韩城,甘肃之徽县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以水名为氏”,汝河在今河南境内。

2、或即女(rǔ)姓,“女”、“汝”为古今字,《姓氏考略》注“女”云:“天皇封弟於女水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其后为女氏。”此之女(rǔ)水,在今山东淄博东南。亦作“汝”,为汝氏之始;

3、《姓氏考略》又注:“殷贤人汝鸠之后。”“汝鸠”,亦作“女鸠”,此以名为氏。

4、其引《姓源韵谱》云:“周平王少子封於汝州,其后有汝氏。”“汝州”,隋置,春秋时为戎蛮之地,战国时为楚梁邑,即今河南临汝县。此当以国为氏,系出姬姓。望出江陵、颍川、渤海。《尚书》有汝鸠、汝方(按:亦作女鸠、女方);汉代有汝郁,鲁相;宋代有汝孝隆、汝日休,并普州人;明代有汝泰,弘治进士;又有汝齐,嘉靖进士;又有汝可起,吴江人,常州训导。

二、汝

汝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汝姓起源:

1、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州(故城在今河南临汝),其后有汝氏,见《姓源》。

2、或为殷时贤人汝鸠之后,见《尚友录》。

3、汝水,在河南境,或以水名为氏。

汝姓名人:

汝随,汉时长水校。

郡望:江陵,渤海、颍川。

历史名人

汝姓古代名人

汝郁后汉,后汉和帝时为鲁相。字幼异,陈国人。年五岁,母被病不能饮食,汝郁常抱持啼泣,亦不肯饮食。母怜之,强为餐饭,欺言已愈。郁察母颜色不平,辄复不食。宗亲共奇异之,因字幼异。为相时,以“德惠化人”,许多流浪无归的农民都到他管治的地方去定居,而为时人所称道。

汝为宋朝,曾冒死当使者到金国去。后来又被奸臣秦桧所逼,逃到四川去隐居了。

汝叔齐春秋时期,晋国人。著名晋国上大夫。

汝讷明朝(公元1433~1493年),字行敏;吴江人(今江苏吴江)。著名明朝官吏、书法家。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中乡试。善书,曾修《宋英宗实录》,因而选入史馆,授中书舍人,任汀州知府(今福建长汀),善政,威惠大行,后补安南府尹。善书法,笔法清劲,得晋人笔意。楷正有法,表然出侪辈。当时凡卿大夫士所得诰勅,皆愿其得手笔,故传世甚多。终年六十一岁。著有《怀麓堂集》、《匏翁家藏集》。

汝可起明朝,著名官吏。明朝时期出任常州训导。在赴任途中,他借宿于韩生家,当夜寇数骑突入,众随从皆散走。惟有汝可起整衣危坐,纹丝不动,之后大声骂贼不止。可怜这位常州训导官任未至,即被恼羞成怒的贼寇一刀砍杀之,再连戳其口数刀后,扬长而去。

汝鸠商朝,贤人。

汝方商朝,贤人。

郡望

天水郡:亦称上邽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渤海郡:历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称谓,另一为渤海国。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国。渤海国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天水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一、汝rǔ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广东之吴川,山西之太原、大同、晋城,陕西之韩城,甘肃之徽县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以水名为氏”,汝河在今河南境内。

2、或即女(rǔ)姓,“女”、“汝”为古今字,《姓氏考略》注“女”云:“天皇封弟於女水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其后为女氏。”此之女(rǔ)水,在今山东淄博东南。亦作“汝”,为汝氏之始;

3、《姓氏考略》又注:“殷贤人汝鸠之后。”“汝鸠”,亦作“女鸠”,此以名为氏。

4、其引《姓源韵谱》云:“周平王少子封於汝州,其后有汝氏。”“汝州”,隋置,春秋时为戎蛮之地,战国时为楚梁邑,即今河南临汝县。此当以国为氏,系出姬姓。望出江陵、颍川、渤海。《尚书》有汝鸠、汝方(按:亦作女鸠、女方);汉代有汝郁,鲁相;宋代有汝孝隆、汝日休,并普州人;明代有汝泰,弘治进士;又有汝齐,嘉靖进士;又有汝可起,吴江人,常州训导。

二、汝

汝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汝姓起源:

1、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州(故城在今河南临汝),其后有汝氏,见《姓源》。

2、或为殷时贤人汝鸠之后,见《尚友录》。

3、汝水,在河南境,或以水名为氏。

汝姓名人:

汝随,汉时长水校。

郡望:江陵,渤海、颍川。

姓氏源流

一、汝rǔ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广东之吴川,山西之太原、大同、晋城,陕西之韩城,甘肃之徽县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以水名为氏”,汝河在今河南境内。

2、或即女(rǔ)姓,“女”、“汝”为古今字,《姓氏考略》注“女”云:“天皇封弟於女水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其后为女氏。”此之女(rǔ)水,在今山东淄博东南。亦作“汝”,为汝氏之始;

3、《姓氏考略》又注:“殷贤人汝鸠之后。”“汝鸠”,亦作“女鸠”,此以名为氏。

4、其引《姓源韵谱》云:“周平王少子封於汝州,其后有汝氏。”“汝州”,隋置,春秋时为戎蛮之地,战国时为楚梁邑,即今河南临汝县。此当以国为氏,系出姬姓。望出江陵、颍川、渤海。《尚书》有汝鸠、汝方(按:亦作女鸠、女方);汉代有汝郁,鲁相;宋代有汝孝隆、汝日休,并普州人;明代有汝泰,弘治进士;又有汝齐,嘉靖进士;又有汝可起,吴江人,常州训导。

二、汝

汝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汝姓起源:

1、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州(故城在今河南临汝),其后有汝氏,见《姓源》。

2、或为殷时贤人汝鸠之后,见《尚友录》。

3、汝水,在河南境,或以水名为氏。

汝姓名人:

汝随,汉时长水校。

郡望:江陵,渤海、颍川。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一、汝rǔ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广东之吴川,山西之太原、大同、晋城,陕西之韩城,甘肃之徽县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以水名为氏”,汝河在今河南境内。

2、或即女(rǔ)姓,“女”、“汝”为古今字,《姓氏考略》注“女”云:“天皇封弟於女水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其后为女氏。”此之女(rǔ)水,在今山东淄博东南。亦作“汝”,为汝氏之始;

3、《姓氏考略》又注:“殷贤人汝鸠之后。”“汝鸠”,亦作“女鸠”,此以名为氏。

4、其引《姓源韵谱》云:“周平王少子封於汝州,其后有汝氏。”“汝州”,隋置,春秋时为戎蛮之地,战国时为楚梁邑,即今河南临汝县。此当以国为氏,系出姬姓。望出江陵、颍川、渤海。《尚书》有汝鸠、汝方(按:亦作女鸠、女方);汉代有汝郁,鲁相;宋代有汝孝隆、汝日休,并普州人;明代有汝泰,弘治进士;又有汝齐,嘉靖进士;又有汝可起,吴江人,常州训导。

二、汝

汝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汝姓起源:

1、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州(故城在今河南临汝),其后有汝氏,见《姓源》。

2、或为殷时贤人汝鸠之后,见《尚友录》。

3、汝水,在河南境,或以水名为氏。

汝姓名人:

汝随,汉时长水校。

郡望:江陵,渤海、颍川。

拼音:

注音:ㄖㄨˇ

笔顺读写:点、点、提、撇点、撇、横

笔画数:6
笔顺编号:441531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
字意五行:
部外笔画:3
字型分析:左右结构
繁简对应:

相关推荐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