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百家姓_堵
当前位置:首页 百家姓

百家姓"堵"的排名

解释

起源

堵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

堵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郑国,以封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郑国有大夫洩寇,是 执政大臣之一,与叔詹、师叔被称为“三良”。因他被封于堵邑(今河南省方城一带),所以又称为洩伯、洩堵寇、堵叔。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堵”为姓,称堵姓。

堵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乐官堵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堵人,氏西周初期乐官中的一种,专职演奏编钟或编磬。

堵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上大夫堵汝父,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堵汝氏,曾在历史上讹称“堵师氏”,还因此衍派出堵氏和师氏两支族人。

堵姓起源四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堵敖,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堵敖,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均王称号,出自楚国君主楚堵敖,亦称楚熊堵、楚杜敖、楚庄敖。

堵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候,郑国有位大夫叫作洩寇的,被封在堵这个地方(进河南省方城县),世称为洩伯、洩堵寇、堵叔。他的子孙后来以他的封地作为姓氏,称为堵氏,世代相传,就称此为堵姓的起源。

现今全国包括无锡、上海、山东滕州、湖南常德、安徽固镇、河南原阳,都有为数不稀的堵姓人分布。其中河南新乡原阳有堵庄(1000多人)堵寨(六百多人)两个村 ;无锡江阴有个堵家村,约有300户人家;苏州金庭有个堵家地,约有100户人家。全国各地另有零星分布。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知兵堂:明朝时堵允锡以户部郎中出任长沙太守,率乡兵剿灭山贼。后来授湖北巡抚,贼人李锦有30多万众,被允锡打得投降。从此军威大振,人们都夸他知兵。

一、堵dǔ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浙江之嵊县,河南之义马、卢氏,山西之太原、大同、临汾,陕西之韩城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云:“《姓苑》:‘郑大夫泄伯采邑,后以为氏。’望出河南。”《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亦云:“出自郑大夫,食邑于堵。因以为氏。堵俞弥、堵女父、堵狗,皆郑臣。”

二、堵zhě

历史上罕见姓氏。《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中文大字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郑大夫,食邑於堵,因以为氏。堵俞弥、堵女父、堵狗,皆郑臣。”《姓氏考略》注引《姓苑》云:“郑大夫泄伯采邑,后以为氏。”望出河南。堵乡在今河南方城。一音dǔ,为现行姓氏。

三、堵

堵姓分布:江西萍乡、瑞金、上海嘉定、安徽淮南、湖南湘潭、云南泸西、台湾台北 、 嘉义、高雄、宜兰、山东博平、临沭、江苏武进、南京、江阴等地均有此姓。

堵姓起源:系自姬姓。春秋时郑大夫泄伯(即泄寇)食采于堵(故城在今河南方城东6里),其后以邑为氏。

堵姓名人:

堵俞弥,春秋时郑大夫。

郡望:河南,河东。

四、堵

堵姓起源:《古今姓氏书辨证》、《姓解》及《通志·氏族略》,均谓堵氏音者。堵 河,汉江支流,在湖北北部,当以居此水旁者以河名为氏。

历史名人

堵姓古代名人

堵简元代,诗人、画家。通经史,工诗画,元末为江浙行省检校官。平章时,庆童领兵复松江,堵简为参谋,后兵败,为贼所擒,不屈而死。

堵霞清代,女诗书画家。进士伊令女,诸生吴音室。博通经史,能诗善画,她得画灵珑优美,尤其小楷写得神妙秀气。

堵胤锡明朝,崇祯十年进士。南明唐王任为湖北巡抚,后与退入湘境之农民军李锦、高一功部协议共同抗清。桂王立,任允锡为兵部尚书,又加为东阁大学士。后因抗清失利,退至广西,在浔州病死。

堵燕汉末,黑山军首领,后改姓张。

堵允锡明朝,官员,曾任湖北巡抚。

堵廷棻清朝,官员,曾任历城知县。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知兵堂:明朝时堵允锡以户部郎中出任长沙太守,率乡兵剿灭山贼。后来授湖北巡抚,贼人李锦有30多万众,被允锡打得投降。从此军威大振,人们都夸他知兵。

一、堵dǔ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浙江之嵊县,河南之义马、卢氏,山西之太原、大同、临汾,陕西之韩城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云:“《姓苑》:‘郑大夫泄伯采邑,后以为氏。’望出河南。”《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亦云:“出自郑大夫,食邑于堵。因以为氏。堵俞弥、堵女父、堵狗,皆郑臣。”

二、堵zhě

历史上罕见姓氏。《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中文大字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郑大夫,食邑於堵,因以为氏。堵俞弥、堵女父、堵狗,皆郑臣。”《姓氏考略》注引《姓苑》云:“郑大夫泄伯采邑,后以为氏。”望出河南。堵乡在今河南方城。一音dǔ,为现行姓氏。

三、堵

堵姓分布:江西萍乡、瑞金、上海嘉定、安徽淮南、湖南湘潭、云南泸西、台湾台北 、 嘉义、高雄、宜兰、山东博平、临沭、江苏武进、南京、江阴等地均有此姓。

堵姓起源:系自姬姓。春秋时郑大夫泄伯(即泄寇)食采于堵(故城在今河南方城东6里),其后以邑为氏。

堵姓名人:

堵俞弥,春秋时郑大夫。

郡望:河南,河东。

四、堵

堵姓起源:《古今姓氏书辨证》、《姓解》及《通志·氏族略》,均谓堵氏音者。堵 河,汉江支流,在湖北北部,当以居此水旁者以河名为氏。

姓氏源流

一、堵dǔ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浙江之嵊县,河南之义马、卢氏,山西之太原、大同、临汾,陕西之韩城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云:“《姓苑》:‘郑大夫泄伯采邑,后以为氏。’望出河南。”《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亦云:“出自郑大夫,食邑于堵。因以为氏。堵俞弥、堵女父、堵狗,皆郑臣。”

二、堵zhě

历史上罕见姓氏。《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中文大字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郑大夫,食邑於堵,因以为氏。堵俞弥、堵女父、堵狗,皆郑臣。”《姓氏考略》注引《姓苑》云:“郑大夫泄伯采邑,后以为氏。”望出河南。堵乡在今河南方城。一音dǔ,为现行姓氏。

三、堵

堵姓分布:江西萍乡、瑞金、上海嘉定、安徽淮南、湖南湘潭、云南泸西、台湾台北 、 嘉义、高雄、宜兰、山东博平、临沭、江苏武进、南京、江阴等地均有此姓。

堵姓起源:系自姬姓。春秋时郑大夫泄伯(即泄寇)食采于堵(故城在今河南方城东6里),其后以邑为氏。

堵姓名人:

堵俞弥,春秋时郑大夫。

郡望:河南,河东。

四、堵

堵姓起源:《古今姓氏书辨证》、《姓解》及《通志·氏族略》,均谓堵氏音者。堵 河,汉江支流,在湖北北部,当以居此水旁者以河名为氏。

堂号

知兵堂:明朝时堵允锡以户部郎中出任长沙太守,率乡兵剿灭山贼。后来授湖北巡抚,贼人李锦有30多万众,被允锡打得投降。从此军威大振,人们都夸他知兵。

一、堵dǔ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浙江之嵊县,河南之义马、卢氏,山西之太原、大同、临汾,陕西之韩城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云:“《姓苑》:‘郑大夫泄伯采邑,后以为氏。’望出河南。”《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亦云:“出自郑大夫,食邑于堵。因以为氏。堵俞弥、堵女父、堵狗,皆郑臣。”

二、堵zhě

历史上罕见姓氏。《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中文大字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郑大夫,食邑於堵,因以为氏。堵俞弥、堵女父、堵狗,皆郑臣。”《姓氏考略》注引《姓苑》云:“郑大夫泄伯采邑,后以为氏。”望出河南。堵乡在今河南方城。一音dǔ,为现行姓氏。

三、堵

堵姓分布:江西萍乡、瑞金、上海嘉定、安徽淮南、湖南湘潭、云南泸西、台湾台北 、 嘉义、高雄、宜兰、山东博平、临沭、江苏武进、南京、江阴等地均有此姓。

堵姓起源:系自姬姓。春秋时郑大夫泄伯(即泄寇)食采于堵(故城在今河南方城东6里),其后以邑为氏。

堵姓名人:

堵俞弥,春秋时郑大夫。

郡望:河南,河东。

四、堵

堵姓起源:《古今姓氏书辨证》、《姓解》及《通志·氏族略》,均谓堵氏音者。堵 河,汉江支流,在湖北北部,当以居此水旁者以河名为氏。

拼音:

注音:ㄉㄨˇ

笔顺读写:横、竖、提、横、竖、横、撇、竖、横折、横、横

笔画数:11
笔顺编号:12112132511
结构:左右结构
姓名学:
部首:
字意五行:
部外笔画:8
字型分析:左右结构

相关推荐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