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通钱
【拼音】:dèng tōng qián
【注音】:ㄉㄥˋㄊㄨㄥㄑ一ㄢˊ
【结构】:邓(左右结构)通(半包围结构)钱(左右结构)
【简体】:邓通钱
【繁体】:鄧通錢
词语解释1.汉代邓通铸造的钱。邓通钱[dèngtōngqián]⒈汉代邓通铸造的钱。
基础解释又作邓氏钱,是西汉钱,特征是钱面上有不规则凸出物的半两钱。
引证解释⒈汉代邓通铸造的钱。引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汉文帝时,以铁铜赐侍郎邓通,通假民卓王孙,岁取千匹。故王孙货累巨万亿,邓通钱亦尽天下。”明高濂《玉簪记·占儿》:“能知《周易》理,会撰邓通钱。”
网络解释邓通钱邓通钱又作邓氏钱,是西汉钱,特征是钱面上有不规则凸出物的半两钱。
综合释义汉代邓通铸造的钱。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汉文帝时,以铁铜赐侍郎邓通,通假民卓王孙,岁取千匹。故王孙货累巨万亿,邓通钱亦尽天下。”明高濂《玉簪记·占儿》:“能知《周易》理,会撰邓通钱。”又作邓氏钱,是西汉钱,特征是钱面上有不规则凸出物的半两钱。元.秦夫《东堂老.第一折》:「怎生把邓通钱,刚博得一个乞化的许瓢?」
汉语大词典汉代邓通铸造的钱。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汉文帝时,以铁铜赐侍郎邓通,通假民卓王孙,岁取千匹。故王孙货累巨万亿,邓通钱亦尽天下。”明高濂《玉簪记·占儿》:“能知《周易》理,会撰邓通钱。”
国语辞典邓通,汉文帝的宠臣,文帝赐铜山给他,得自铸钱,由是大富,邓氏钱布天下。故以邓通钱为钱币的代称。邓通钱[dèngtōngqián]⒈邓通,汉文帝的宠臣,文帝赐铜山给他,得自铸钱,由是大富,邓氏钱布天下。故以邓通钱为钱币的代称。引元·秦?夫《东堂老·第一折》:「怎生把邓通钱,刚博得一个乞化的许瓢?」
辞典修订版邓通,汉文帝的宠臣,文帝赐铜山给他,得自铸钱,由是大富,邓氏钱布天下。故以邓通钱为钱币的代称。元.秦夫《东堂老.第一折》:「怎生把邓通钱,刚博得一个乞化的许瓢?」
读音:dèng
[dèng]
姓。
读音:tōng,tòng
[tōng]
[ tōng ]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的。山洞快要打~了。这个主意行得~。
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炉子。
3.有路达到:四~八达。火车直~北京。
4.连接;相来往:沟~。串~。私~。~商。互~有无。
5.传达;使知道:~知。~报。~个电话。
6.了解;懂得:~晓。精~业务。粗~文墨。不~人情。他~三国文字。
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万事~。
8.通顺:文章写得不~。
9.普通;一般:~常。~病。~例。~称。
10.姓。
[ tòng ]用于动作:打了三~鼓。挨了一~儿说。
读音:qián
[qián]
(1)(名)铜钱:一个~|~串儿。
(2)(名)货币:银~|一块~。
(3)(名)款子;费用:一笔~|饭~|车~|买书的~。
(4)(名)钱财:有~有势|敛~|搂~|捞~。
(5)(名)(~儿)形状像铜钱的东西:榆~儿|纸~儿。
(6)(名)(Qián)姓。
(7)(量)重量单位。十厘等于一钱;十钱等于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