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心應手
【拼音】:dé xīn yìng shǒu
【繁体】:得心應手
【近义词】:心手相应
【反义词】:所谋辄左
【拼音】:dé xīn yìng shǒu
网友释义得心应手,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战国·庄周《庄子·天道》。这个成语意思是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其本身结构为连动式,在句子中可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辞典修订版心怎么想,手便能怎么做。语本《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比喻做事很顺利。明.汪錂《春芜记.第六出》:「披长剑风生蒯缑,恣挥霍星昏旄头,须得心应手。」也作「得手应心」。
辞典简编版形容做事顺利或技艺纯熟。语本《庄子.天道》。 【造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学习,对于机器的操作,他已经得心应手了。
成语词典版0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张僧繇》:「千变万化,诡状殊形,经诸目,运诸掌,得之心,应之手。」02.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七.书画》:「予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03.明.汪錂《春芜记.第六出》:「披长剑风生蒯缑,恣挥霍星昏旄头,须得心应手,君知否?」04.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一零.查初白诗》:「阅历益久,锻炼益深,气足则调自振,意深则味有余,得心应手,几于无一字不稳惬。」u001a0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张僧繇》:「千变万化,诡状殊形,经诸目,运诸掌,得之心,应之手。」02.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七.书画》:「予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03.明.汪錂《春芜记.第六出》:「披长剑风生蒯缑,恣挥霍星昏旄头,须得心应手,君知否?」04.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一零.查初白诗》:「阅历益久,锻炼益深,气足则调自振,意深则味有余,得心应手,几于无一字不稳惬。」/u001a
读音:dé,děi,de
[dé]
[ dé ]1. 获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kòng)。得便。得力。得济。心得。
2. 适合:得劲。得当(dàng )。得法。得体。
3. 满意:得意。扬扬自得。
4. 完成,实现:饭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5. 可以,许可:不得随地吐痰。
6. 口语词(a.表禁止,如“得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得,就这么办”)。
[ děi ]1. 必须,须要:可得注意。
2. 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得了。
[ de ]1. 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得。拿得起来。
2.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跑得快。香得很。
读音:xīn
[xīn]
(1)(名)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也叫心脏:~博|~跳。
(2)(名)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思|~得|用~|谈~|一~一意。
(3)(名)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圆~|重~|灯~。
(4)(名)二十八宿之一。
读音:yīng,yìng
[yìng]
[ yīng ]1. 當、該。《詩經•周頌•賚》:“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南史•卷三十六•江夷傳》:“人所應有盡有,所應無盡無者,其江智深乎?”
2. 或是、想來是,表示推測的意思。南朝陳•徐陵《走筆戲書應令詩》:“秋來應瘦盡,偏自著腰身。”唐•杜甫《贈花卿詩》:“此曲祇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 yìng ]1. 回答。《後漢書•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傳.齊武王縯傳》:“伯升笑而不應。”《水滸傳.第六回》:“由洒家叫喚,沒一個應。”
2. 允許、承諾。《樂府詩集•卷七十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紅樓夢•第九十六回》:“說是要救寶玉的命,諸事將就,自然應的。”
3. 附和。如:“裡應外合”、“同聲相應”。《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4. 對付。如:“應世”、“隨機應變”。《莊子•齊物論》:“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5. 證實。如:“應驗”。《水滸傳•第三十九回》:“這四句謠言已都應了。”《紅樓夢•第四十九回》:“怪道昨兒晚上燈花爆了又爆,結了又結,原來應到今日。”
6. 適合。如:“得心應手”。《易經•恆卦•彖曰》:“巽而動,剛柔皆應。”《老殘遊記•第七回》:“其實,只要四五個應手的人,已經足用了。”
7. 接受。《管子.小匡》:“應公之賜,殺之黃泉,死且不朽。”
8. 姓。如明代有應元徵。
读音:shǒu
[shǒu]
(1)(名)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
(2)(动)拿着:人~一册。
(3)(形)小巧而便于拿的:~册|~折。
(4)(形)亲手:~抄。
(5)(~儿)量词;用于技能、本领:他真有两~。
(6)(名)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或做某种事的人: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