脩身
【拼音】:xiū shēn
【结构】:脩(左右结构)身(独体结构)
词语解释修身xiūshēn。(1)陶冶身心,涵养德性。
基础解释修身xiūshēn[cultivateone/'smoralcharacter]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身养性
引证解释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儒家以修身为教育八条目之一。《易·复》:“象曰:不远之復,以脩身也。”《礼记·大学》:“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史记·五帝本纪》:“﹝高辛﹞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唐韩愈《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士之脩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己,前古已来,不可胜数。”清王筠《菉友臆说》:“脩身之功尚欠,大德澟澟然矜持之,一定不敢踰;小德繁琐,或有照顾不到处,则出矣。”
网络解释修身修身,是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修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并不是看了些圣贤书就成为甚至超越圣人了。至于那些无助于个人陶冶情操、慷慨意志的杂学,不但无益于修身,还会让人自高自大,自认为无所不知,夸夸其谈。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便学了再多的学科,看了再多的书,却没有办法约束自己的言行以符合礼仪的规范,使自己的身心受益,帮助他人成就善道,那所学则无非是“水月道场,梦中佛事”。修身的本质是一个长期与自己的恶习和薄弱意志作斗争的过程,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言行,用诚心、仁爱、谦卑的情操来祛除掉思想中的杂质,对治那些令我们轻浮、骄傲、自大、邪僻的外因、内因。修身最切实的办法就是择善而交,通过善友相互勉励来增长德行,培养志趣,用最朴实无华的态度切磋关于仁爱的学问。一定要远避世俗的虚谈,那些好卖弄学问的、巧言乱德的、文过饰非的,还有诸如攀比、争竞、夸耀、淫词、妄语、戏笑都要远离,这些事物唯有叫人败坏。“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学习是为了丰富完善自身的人格,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而不逾越事理。今人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卖弄学问,于自身的人格修养毫不相干,反而令人生厌。为学过程中千万不要退却,总要好学不辍,仰慕圣贤的人格和智慧,细心考究他们为人的结局,开辟出的人生境界,和留给后世的遗产。日积月累,生命的善果就会渐渐成熟,不至于华而不实,所学仅止于口谈而无实质了。
综合释义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儒家以修身为教育八条目之一。《易·复》:“象曰:不远之復,以脩身也。”《礼记·大学》:“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史记·五帝本纪》:“﹝高辛﹞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唐韩愈《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士之脩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己,前古已来,不可胜数。”清王筠《菉友臆说》:“脩身之功尚欠,大德澟澟然矜持之,一定不敢踰;小德繁琐,或有照顾不到处,则出矣。”脩身[xiūshēn] 修身是指修养自己,使行为端正合理。[大学]云:「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此段文义是说人对待别人的态度,须避免受到主观的感情影响。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等五种态度,是人所本有的,但若不加省察,很容易顺着情绪的作用而使自己的行为有所偏失,故人在待人接物时,须加以省察,做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地步。
汉语大词典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儒家以修身为教育八条目之一。《易·复》:“象曰:不远之复,以脩身也。”《礼记·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史记·五帝本纪》:“﹝高辛﹞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唐韩愈《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士之脩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己,前古已来,不可胜数。”清王筠《菉友臆说》:“脩身之功尚欠,大德凛凛然矜持之,一定不敢踰;小德繁琐,或有照顾不到处,则出矣。”
国语词典涵养德性,以淑善其身。
读音:shēn
[shēn]
(1)(名)身体:~上。
(2)(名)指生命:奋不顾~。
(3)(名)自己;本身:以~作则。
(4)(名)人的品格和修养:修~。
(5)(名)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车~|船~。
(6)(名)(~儿)(量)用于衣服:做两~儿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