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烛
【拼音】:bǐng zhú
【注音】:ㄅ一ㄥˇㄓㄨˊ
【结构】:炳(左右结构)烛(左右结构)
【简体】:炳烛
【繁体】:炳燭
词语解释燃烛照明。引喻日夜不辍,好学不倦。炳烛[bǐngzhú]⒈点燃蜡烛。《说苑·建本》载:师旷劝晋平公学习,并说:“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后以“炳烛”比喻好学不倦。
引证解释⒈点烛。引《法苑珠林》卷九二:“举家走出,炳烛照之,亦了无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粉蝶》:“还斋炳烛,见琴横案上。”⒉后因以“炳烛”比喻老而好学。引汉刘向《说苑·建本》:“晋平公问於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长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清钱谦益《病榻消闲杂咏》之八:“白颠炳烛浑无暇,鲁酒吴羹一味休。”清顾炎武《与汤圣弘书》:“弟以望七衰龄,犹希炳烛。”
网络解释炳烛《说苑·建本》载:师旷劝晋平公学习,并说:“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后以“炳烛”比喻好学不倦。
综合释义点烛。《法苑珠林》卷九二:“举家走出,炳烛照之,亦了无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粉蝶》:“还斋炳烛,见琴横案上。”汉刘向《说苑·建本》:“晋平公问於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长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后因以“炳烛”比喻老而好学。清钱谦益《病榻消闲杂咏》之八:“白颠炳烛浑无暇,鲁酒吴羹一味休。”清顾炎武《与汤圣弘书》:“弟以望七衰龄,犹希炳烛。”
汉语大词典(1).点烛。《法苑珠林》卷九二:“举家走出,炳烛照之,亦了无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粉蝶》:“还斋炳烛,见琴横案上。”(2).汉刘向《说苑·建本》:“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长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后因以“炳烛”比喻老而好学。清钱谦益《病榻消闲杂咏》之八:“白颠炳烛浑无暇,鲁酒吴羹一味休。”清顾炎武《与汤圣弘书》:“弟以望七衰龄,犹希炳烛。”
国语辞典燃烛照明。引喻日夜不辍,好学不倦。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也作「秉烛」。炳烛[bǐngzhú]⒈燃烛照明。引喻日夜不辍,好学不倦。汉·刘向也作「秉烛」。引《说苑·卷三·建本》:「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其他释义点燃蜡烛。《说苑·建本》载:师旷劝晋平公学习,并说:“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后以“炳烛”比喻好学不倦。
1.少而勤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勤学,如日外之光;老而勤学,如炳烛之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精神。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3.小红姑娘,人生苦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如此良辰美景,你我何不学古人风雅,炳烛夜游?
4.少而好学,如日初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5.俭、谨、信”四字之外,加以“忍”字、“浑”字,痛自箴砭,以求益炳烛之明、作补牢之计。
6.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7.少年好学,如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8.少而好学,如曰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曰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查字典www.chazidian.com造句网炳烛造句
读音:bǐng
[bǐng]
(1)(形)光明;显著。
(2)(动)点燃:~灵|~蔚|~烛|~~麟麟。
读音:zhú
[zhú]
(1)(名)火炬。
(2)(名)蜡烛:~光|~台|火~。
(3)(动)〈书〉照亮;照见:火光~天|洞~其奸。
(4)(量)俗称多少烛的电灯泡;指灯泡的瓦特数(并不是烛光数);如50烛的灯泡就是50瓦特的灯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