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社
【拼音】:chéng shè
【注音】:ㄔㄥˊㄕㄜˋ
【结构】:城(左右结构)社(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1.城池和祭地神的土坛。2.代指城镇。3.指邦国。4.喻靠山(含贬义)。城社[chéngshè]⒈城池和祭地神的土坛。⒉代指城镇。⒊指邦国。⒋喻靠山(含贬义)。
基础解释城池和祭地神的土坛。代指城镇。指邦国。喻靠山含贬义。
引证解释⒈城池和祭地神的土坛。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太上皇思东归,故象旧里,制兹新邑,立城社,树枌榆。”⒉代指城镇。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梅女》:“自此二女频来,笑声常彻宵旦,因而城社悉闻。”陈毅《过黄泛区书所见》诗:“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满目凄凉。”⒊指邦国。引《后汉书·宦者传·曹节》:“华容侯朱瑀知事觉露,祸及其身,遂兴造逆谋……因共割裂城社,自相封赏。”⒋喻靠山(含贬义)。参见“城狐社鼠”。引唐李邕《又驳韦巨源谥议》:“託城社之固,乱皇家之基。”《旧唐书·薛存诚传》:“僧鉴虚者,自贞元中交结权倖,招怀赂遗,倚中人为城社,吏不敢绳。”《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二》:“中官视胤眥裂,以重赂甘言诱藩臣以为城社。”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行魘法者皆有邪神为城社,辗转撑拄,狱不能成。”
网络解释城社城社,汉语名词,读chéngshè,指城池和祭地神的土坛。
综合释义城池和祭地神的土坛。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太上皇思东归,故象旧里,制兹新邑,立城社,树枌榆。”代指城镇。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梅女》:“自此二女频来,笑声常彻宵旦,因而城社悉闻。”陈毅《过黄泛区书所见》诗:“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满目凄凉。”指邦国。《后汉书·宦者传·曹节》:“华容侯朱瑀知事觉露,祸及其身,遂兴造逆谋……因共割裂城社,自相封赏。”喻靠山(含贬义)。唐李邕《又驳韦巨源谥议》:“託城社之固,乱皇家之基。”《旧唐书·薛存诚传》:“僧鉴虚者,自贞元中交结权倖,招怀赂遗,倚中人为城社,吏不敢绳。”《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二》:“中官视胤眥裂,以重赂甘言诱藩臣以为城社。”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行魘法者皆有邪神为城社,辗转撑拄,狱不能成。”参见“城狐社鼠”。城社[chéngshè]
汉语大词典(1).城池和祭地神的土坛。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太上皇思东归,故象旧里,制兹新邑,立城社,树枌榆。”(2).代指城镇。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梅女》:“自此二女频来,笑声常彻宵旦,因而城社悉闻。”陈毅《过黄泛区书所见》诗:“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满目凄凉。”(3).指邦国。《后汉书·宦者传·曹节》:“华容侯朱瑀知事觉露,祸及其身,遂兴造逆谋……因共割裂城社,自相封赏。”(4).喻靠山(含贬义)。唐李邕《又驳韦巨源谥议》:“托城社之固,乱皇家之基。”《旧唐书·薛存诚传》:“僧鉴虚者,自贞元中交结权倖,招怀赂遗,倚中人为城社,吏不敢绳。”《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二》:“中官视胤眦裂,以重赂甘言诱藩臣以为城社。”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行魇法者皆有邪神为城社,辗转撑拄,狱不能成。”参见“城狐社鼠”。
1.昨天下午,伴随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来津参加马三立城市舞台戏剧展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游本昌走进河西水晶城社区,与这里的居民们见面聊天,畅谈艺术感悟。
2.城社丘墟,蒿莱没人;十室无烟,磷火昼见。
3.几经打听,记者终于得知博山域城社区有个做过鼓珰的崔先生还健在。
4.最后的获奖者名单及作品,将通过重庆晨报、重庆晨网上半城社区和“四季垄耕”微博进行公布。
5.连日来,“爱心一键通”手机开始“以旧换新”的活动,在省城社区老年人中间又掀起一阵热潮。
6.一网通用户一经注册,就可在一网通全系统中通行使用,包括个人银行大众版、手机银行、信用卡俱乐部、商城、房城、社区等,无需在各系统中再次分别注册。
7.黄玲香,1979年10月至今,任鹰潭市月湖区交通街道百佳城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
8.听说社区居民朱雪花的冠心病又犯了,鹰潭市月湖区百佳城社区党总支书记黄玲香一大早就前往她家里看望。
9.2014年9月21日,太原市城中村坞城社区发生村民自建楼房倒塌事故,造成5死12伤的悲剧。
10.2日傍晚,中海康城社区小有名气的“百家宴”第六次开筵,数百长假留守的街坊邻里应邀现场品尝。
读音:chéng
[chéng]
(1)(名)城墙:~外|万里长~。
(2)(名)城墙以内的地方:东~。
(3)(名)城市(跟‘乡’相对):消灭~乡差别。
读音:shè
[shè]
(1)(名)共同工作或生活的一种集体组织:报~|合作~。
(2)(名)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春~|~日|~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