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偃王
【拼音】:xú yǎn wáng
【注音】:ㄒㄨˊ一ㄢˇㄨㄤˊ
【结构】:徐(左右结构)偃(左右结构)王(独体结构)
【简体】:徐偃王
【繁体】:徐偃王
词语解释徐偃王Xúyǎnwáng。(1)西周时徐国国君。徐偃王[xúyǎnwáng]⒈西周时徐国国君。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百里。——《韩非子·五蠹》英EmperorofthecountryXuinWesternZhou;
基础解释徐偃王Xúyǎnwáng西周时徐国国君
引证解释⒈相传周穆王时徐国国君。引《尸子》卷下:“徐偃王有筋而无骨。”《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杨倞注:“徐,国名。僭称王。其状偃仰而不能俯,故谓之偃王。周穆王使楚诛之。”《韩非子·五蠹》:“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一说徐偃王反,为周穆王所破。参阅《史记·赵世家》。亦省称“徐偃”。因其有筋无骨,后亦用以借指书法柔弱不挺之状。《晋书·王羲之传论》:“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卧王濛於纸中,坐徐偃於笔下。”
网络解释徐偃王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诞,是西周时徐国国君。徐国统辖今淮、泗一带。建都下邳,(今更名为睢宁县古邳镇)。
综合释义相传周穆王时徐国国君。《尸子》卷下:“徐偃王有筋而无骨。”《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杨倞注:“徐,国名。僭称王。其状偃仰而不能俯,故谓之偃王。周穆王使楚诛之。”《韩非子·五蠹》:“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一说徐偃王反,为周穆王所破。参阅《史记·赵世家》。亦省称“徐偃”。因其有筋无骨,后亦用以借指书法柔弱不挺之状。《晋书·王羲之传论》:“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卧王濛於纸中,坐徐偃於笔下。”人名。生卒年不详。周穆王时徐国之子爵诸侯,以仁义治国,因得朱弓矢,以为天瑞,遂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从之者三十六国,穆王令楚伐之,偃王爱民不战,遂为楚败。
汉语大词典相传周穆王时徐国国君。《尸子》卷下:“徐偃王有筋而无骨。”《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杨倞注:“徐,国名。僭称王。其状偃仰而不能俯,故谓之偃王。周穆王使楚诛之。”《韩非子·五蠹》:“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一说徐偃王反,为周穆王所破。参阅《史记·赵世家》。亦省称“徐偃”。因其有筋无骨,后亦用以借指书法柔弱不挺之状。《晋书·王羲之传论》:“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卧王濛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
国语辞典人名。生卒年不详。周穆王时徐国之子爵诸侯,以仁义治国,因得朱弓矢,以为天瑞,遂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从之者三十六国,穆王令楚伐之,偃王爱民不战,遂为楚败。徐偃王[xúyǎnwáng]⒈人名。生卒年不详。周穆王时徐国之子爵诸侯,以仁义治国,因得朱弓矢,以为天瑞,遂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从之者三十六国,穆王令楚伐之,偃王爱民不战,遂为楚败。
其他释义1.相传周穆王时徐国国君。《尸子》卷下:'徐偃王有筋而无骨。'《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杨倞注:'徐,国名。僭称王。其状偃仰而不能俯,故谓之偃王。周穆王使楚诛之。'《韩非子.五蠹》:'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一说徐偃王反,为周穆王所破。参阅《史记.赵世家》。亦省称'徐偃'。因其有筋无骨,后亦用以借指书法柔弱不挺之状。
1.在他周游期间,政治暖风吹向了他的政敌、徐国国君徐偃王,原先臣服于穆王的九夷开始与徐国热络。
2.徐偃王很小时,体现出高人一筹的才干,而且“容貌端庄,才器雄略”。https://www.chazidian.com/zj-371357/徐偃王造句
3.徐偃王很小时,体现出高人一筹的才干,而且“容貌端庄,才器雄略”。[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zj-371357/]
读音:xú
[xú]
1. 缓,慢慢地:徐步。徐缓。徐图。徐徐。
2. 姓。
读音:yǎn
[yǎn]
(1)(动)〈书〉仰面倒下;放倒:~松|~卧。
(2)(动)〈书〉停止:~旗息鼓。
读音:wáng,wàng
[wáng]
[ wáng ]1.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王国。王法。公子王孙。王朝(cháo)。
2.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王公。王侯。
3.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王。蜂王。王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
4. 大:王父(祖父)。王母(祖母)。
5. 姓。
[ wàng ]1. 古代指统治者谓以仁义取得天下:王天下。王此大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