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恤
【拼音】:guó xù
【注音】:ㄍㄨㄛˊㄒㄨˋ
【结构】:国(全包围结构)恤(左右结构)
【简体】:国恤
【繁体】:國恤
词语解释1.国家的忧患﹑危难。2.指帝后之丧。国恤[guóxù]⒈国家的忧患、危难。⒉指帝后之丧。
基础解释国家的忧患﹑危难。指帝后之丧。
引证解释⒈国家的忧患、危难。引《左传·襄公四年》:“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牲。”清钱谦益《毕封君八十寿序》:“太公顾语府丞,停盃嘆息,必不以家乐而遗国恤。”⒉指帝后之丧。引宋岳飞《乞朝辞札子》:“适值国恤,随班入临。”《元史·仁宗纪一》:“朕以国恤方新,诚有未忍。”《清史稿·礼志十一》:“国恤期内薙髮,所司以闻,下部逮治。”
网络解释国恤guóxùㄍㄨㄛˊㄒㄩˋ
综合释义国家的忧患、危难。《左传·襄公四年》:“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牲。”清钱谦益《毕封君八十寿序》:“太公顾语府丞,停盃嘆息,必不以家乐而遗国恤。”指帝后之丧。宋岳飞《乞朝辞札子》:“适值国恤,随班入临。”《元史·仁宗纪一》:“朕以国恤方新,诚有未忍。”《清史稿·礼志十一》:“国恤期内薙髮,所司以闻,下部逮治。”值得忧恤的国事。《左传.襄公四年》:「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牡。」国丧。《元史.卷二四.仁宗本纪一》:「朕以国恤方新,诚有未忍。」
网友释义guóxùㄍㄨㄛˊㄒㄩˋ国恤(国恤)(1).国家的忧患、危难。《左传·襄公四年》:“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牲。”清钱谦益《毕封君八十寿序》:“太公顾语府丞,停杯叹息,必不以家乐而遗国恤。”(2).指帝后之丧。宋岳飞《乞朝辞札子》:“适值国恤,随班入临。”《元史·仁宗纪一》:“朕以国恤方新,诚有未忍。”《清史稿·礼志十一》:“国恤期内薙发,所司以闻,下部逮治。”
汉语大词典(1).国家的忧患、危难。《左传·襄公四年》:“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牲。”清钱谦益《毕封君八十寿序》:“太公顾语府丞,停杯叹息,必不以家乐而遗国恤。”(2).指帝后之丧。宋岳飞《乞朝辞札子》:“适值国恤,随班入临。”《元史·仁宗纪一》:“朕以国恤方新,诚有未忍。”《清史稿·礼志十一》:“国恤期内薙发,所司以闻,下部逮治。”
国语辞典值得忧恤的国事。国恤[guóxù]⒈值得忧恤的国事。引《左传·襄公四年》:「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牡。」⒉国丧。引《元史·卷二四·仁宗本纪一》:「朕以国恤方新,诚有未忍。」
辞典修订版值得忧恤的国事。《左传.襄公四年》:「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牡。」国丧。《元史.卷二四.仁宗本纪一》:「朕以国恤方新,诚有未忍。」
1.彼研讨也,则有忧国恤民,回报社会,满腔热忱,感极而迸发矣。
2.在其诗作中,努力追求一种人格美,忧国恤民,力求建立一种人际和合的德治社会。
3.一幕幕满室书香、开窗幽绿的场景,一位位儒雅可掬、忧国恤民的学者,一次次情理融通、感悟激生的谈心。
4.端午节是人们为屈原忧国恤民的爱国精神感动的日子。
5.清咸丰朝帝师杜受田(今滨城镇人)一生忧国恤民,在晚清朝野颇有影响。
6.端午节是人们为屈原忧国恤民的爱国精神感动的日子。【www.chazidian.com查字典造句】
7.彼研讨也,则有忧国恤民,回报社会,满腔热忱,感极而迸发矣。[查字典造句网www.chazidian.com/zj-194030/]
读音:guó
[guó]
(1)(名)国家:~内|祖~|外~|保家卫~。
(2)(名)代表国家的:~徽|~旗|~宴。
(3)(名)指我国的:~产|~术|~画|~药。
(4)(名)(Guó)姓。
读音:xù
[xù]
(1)(动)〈书〉顾虑;忧虑:不~人言。
(2)(动)怜悯:怜~|体~。
(3)(动)救济: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