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仁勇
【拼音】:zhì rén yǒng
【注音】:ㄓˋㄖㄣˊㄩㄥˇ
【结构】:智(上下结构)仁(左右结构)勇(上下结构)
【简体】:智仁勇
【繁体】:智仁勇
词语解释儒家提倡的三种德行。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军人精神三要素。智仁勇[zhìrényǒng]⒈儒家提倡的三种德行。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军人精神三要素。
引证解释⒈儒家提倡的三种德行。引《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用同“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⒉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军人精神三要素。引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第一课:“所谓精神,非泛泛言之,智、仁、勇三者即军人精神三要素。能发扬此三种精神,始可以救民,始可以救国。”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第五课:“﹝军人精神﹞第一之要素为智,能别是非,明利害,识时势,知彼己,然后左右逢源,无不如志。第二之要素为仁,而所以行仁之方法则在实行三民主义……第三之要素为勇。军人须有技能,始足应敌,而又须明於生死之辨,乃不至临事依违,有所顾忌。”
网络解释智仁勇智仁勇是儒家所提倡的三种德行。孙中山认为是军人精神的三要素。
综合释义儒家提倡的三种德行。《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用同“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军人精神三要素。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第一课:“所谓精神,非泛泛言之,智、仁、勇三者即军人精神三要素。能发扬此三种精神,始可以救民,始可以救国。”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第五课:“﹝军人精神﹞第一之要素为智,能别是非,明利害,识时势,知彼己,然后左右逢源,无不如志。第二之要素为仁,而所以行仁之方法则在实行三民主义……第三之要素为勇。军人须有技能,始足应敌,而又须明於生死之辨,乃不至临事依违,有所顾忌。”智仁勇[zhìrényǒng]智慧、仁德、勇敢。儒家思想中认为君子所必须具备的三种德性,有「三达德」之称。
汉语大词典(1).儒家提倡的三种德行。《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用同“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2).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军人精神三要素。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第一课:“所谓精神,非泛泛言之,智、仁、勇三者即军人精神三要素。能发扬此三种精神,始可以救民,始可以救国。”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第五课:“﹝军人精神﹞第一之要素为智,能别是非,明利害,识时势,知彼己,然后左右逢源,无不如志。第二之要素为仁,而所以行仁之方法则在实行三民主义……第三之要素为勇。军人须有技能,始足应敌,而又须明于生死之辨,乃不至临事依违,有所顾忌。”
国语辞典智慧、仁德、勇敢。儒家思想中认为君子所必须具备的三种德性,有「三达德」之称。智仁勇[zhìrényǒng]⒈智慧、仁德、勇敢。儒家思想中认为君子所必须具备的三种德性,有「三达德」之称。
其他释义1.儒家提倡的三种德行。2.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军人精神三要素。
1.鲁能青训也注重对球员职业修养、“智仁勇”优秀品质的培养。
2.一方面,无“诚”,智仁勇诸德便只流于一种外在的“行”,而非实有诸己的“德之行”,故“诚”实规定了诸德之为德的本质的特性。
3.民国三十三年建的“智仁勇”楼曾是博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4.而另一只则刻有“中国童子军”、“智仁勇”的字样。
5.犯错的在悔过室休息睡觉,这种制度还能保有军人智仁勇的武德吗?军方是受不了再来一次洪仲丘案,这样根本就是因噎废食。
6.智仁勇三者俱备的洪儒迩,以其持正不屈的气概和至诚可信的诺言,终于感动捻军首领,决定将其释放回家。
7.以“智仁勇”为校训,确立校旗、校色。
8.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9.来自五湖四海的国际部师生也秉持着同一种“智仁勇”的汇文精神。
10.晋味源秉承山西晋商儒家传统文化,倡导“忠义信智仁勇”,以儒家的“诚信”为经营理念;以“厚道待人、厚道经营”为企业的经营宗旨、诚信待客。
读音:zhì
[zhì]
(1)(形)有智慧;聪明:~者|~取。
(2)(名)智慧;见识:~略|~能|~巧|~勇。
(3)姓。
读音:rén
[rén]
1.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仁义(a.仁爱与正义;b.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仁爱。仁政。仁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仁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仁至义尽。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2.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仁儿。
3. 姓。
读音:yǒng
[yǒng]
(1)(形)大胆;勇敢
(2)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