蝾螈
【拼音】:róng yuán
【注音】:ㄖㄨㄥˊㄩㄢˊ
【词性】:名词。
【结构】:蝾(左右结构)螈(左右结构)
【简体】:蝾螈
【繁体】:蠑螈
词语解释蝾螈róngyuán。(1)小型两栖动物中之一种,包括有尾目(Cudata),外表类似蜥蜴类,但无鳞片,身体为软和湿润的皮肤所覆盖,成体通常是半陆栖性的,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蝾螈[róngyuán]⒈小型两栖动物中之一种,包括有尾目(Cudata),外表类似蜥蜴类,但无鳞片,身体为软和湿润的皮肤所覆盖,成体通常是半陆栖性的,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英salamander;
基础解释小型两栖动物中之一种,包括有尾目(Cudata),外表类似蜥蜴类,但无鳞片,身体为软和湿润的皮肤所覆盖,成体通常是半陆栖性的,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
引证解释⒈亦作“蠑蚖”。两栖动物。状如蜥蜴,头扁,背黑色,腹红黄色,有黑斑,四肢短,尾侧扁,生活在水中。引晋崔豹《古今注·鱼虫》:“蝘蜓,一曰守宫,一曰龙子,善於树上捕蝉食之。其五色长大者,名为蜥蜴,其短而大者名为蠑螈,一曰蛇医。”明屠隆《昙花记·群魔历试》:“乌啼日落空山暝,走蠑蚖狐兔交并。”
网络解释蝾螈(两栖纲有尾目动物)蝾螈,隶属蝾螈亚目、蝾螈科、蝾螈属。蝾螈科在中国有6属23种,分别占世界该科20属77种的30.3%与29.9%。其分布范围北起秦岭以南,南达南海,西自横断山区的四川大凉山和云南腾冲及盈江一带,东至闽、浙沿海地区和台湾等岛屿,处于我国较湿润的亚热带。本科动物在中国境内均匀分布于东洋界,古北界则缺如,其中有18种是中国特有种,约占中国该科23种的78.3%,占世界全科77种的23.4%。蝾螈属分布于中国及日本;中国现有4种(含两个亚种);日本有两种。蝾螈属在中国的种数虽不多,但分布范围较宽,东起东海沿岸地区,西至云贵高原,北自河南省南部,南达广东;其中东方蝾螈Cynopsorientalisde分布较广且连续,蓝尾蝾螈仅局限与云贵高原,另两种的分布区较窄,其中呈贡蝾螈Cynopschengggongensis迄今只见于模式产地地区。
综合释义动物名。属两栖类中的有尾目。形似蜥蜴,皮肤粗糙黏滑,背面暗黑色,腹面朱赤或橙黄色,杂以黑色云纹;四肢短,尾侧扁,步行用肢,游泳用尾。常居于溪流、池塘或石隙、树洞等阴湿处。也作「荣原」、「荣蚖」。晋崔豹《古今注·鱼虫》:“蝘蜓,一曰守宫,一曰龙子,善於树上捕蝉食之。其五色长大者,名为蜥蜴,其短而大者名为蠑螈,一曰蛇医。”明屠隆《昙花记·群魔历试》:“乌啼日落空山暝,走蠑蚖狐兔交并。”
国语辞典动物名。属两栖类中的有尾目。形似蜥蜴,皮肤粗糙黏滑,背面暗黑色,腹面朱赤或橙黄色,杂以黑色云纹;四肢短,尾侧扁,步行用肢,游泳用尾。常居于溪流、池塘或石隙、树洞等阴湿处。也作「荣原」、「荣蚖」。蝾螈[róngyuán]⒈动物名。属两栖类中的有尾目。形似蜥蜴,皮肤粗糙黏滑,背面暗黑色,腹面朱赤或橙黄色,杂以黑色云纹;四肢短,尾侧扁,步行用肢,游泳用尾。常居于溪流、池塘或石隙、树洞等阴湿处。也作「荣原」、「荣蚖」。
辞典简编版动物名。有尾目蝾螈科,为两栖动物,共有四十余种。形似蜥蜴,皮肤黏滑,四肢短,尾侧扁,步行用肢,游泳用尾。常居于溪流、池塘或石隙、树洞等阴湿处。 【造句】日本人将蝾螈当作玩赏动物来饲养。 △荣原、荣蚖 ◎
英语ebbetnewteftCynops orientalissalamandersalamandrid
其他释义1.亦作'蝾蚖'。2.两栖动物。状如蜥蜴﹐头扁﹐背黑色﹐腹红黄色﹐有黑斑﹐四肢短﹐尾侧扁﹐生活在水中。
1.布隆伯格写道,“达夫实验的成功,取决于一个孤立的角芽能够不依赖于牛犊体内的其它组织发育生长,如蝾螈再生肢体。”。
2.娃娃鱼,大鲵,蝾螈的一种,产自墨西哥。
3.只有少数几种两栖动物不具备肺,其中包括数种蝾螈和一种形似蠕虫的生物蚓螈。
4.它就是宁波特有的镇海棘螈,属两栖纲、蝾螈科。
5.这片潮湿地区也吸引了青蛙、蟾蜍和蝾螈一类的生物。
6.蝾螈是那种你在日本动漫上看到的动物,永远的不到但一直想得到,因为你只能在宠物小精灵的卡片上看到它。
7.研究室研究员谢锋介绍,现代两栖动物包括四足无尾的蛙和蟾蜍类、有足有尾的蝾螈和鲵类、以及体形细长无足也基本无尾的蚓螈类。
8.据了解,“东方蝾螈”属两栖纲有尾目蝾螈科类,生存在高寒山区,习惯在阴森、潮湿的溪水边和旱地上生活。
9.当蝾螈细小的脚被切断时,截肢处的血管会立刻收缩,以减少失血,然后会有一层皮肤细胞很快覆盖断肢的伤口。
10.皮埃尔象小孩似地去寻找水塘里有什么蜻蜓、蝾螈、火蛇没有。
读音:róng
[róng]
两栖动物,外形像蜥蜴,头扁,表皮粗糙,背面黑色,腹面红黄色,四肢短,尾侧扁。生活在水中,卵生。吃小动物。
读音:yuán
[yuán]
〔蝾螈〕(rónɡ…)(名)两栖动物;形状像蜥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