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兵
【拼音】:mǐ bīng
【注音】:ㄇ一ˇㄅ一ㄥ
【结构】:弭(左右结构)兵(上下结构)
【简体】:弭兵
【繁体】:弭兵
词语解释(书)(动)停止战争。弭兵[mǐbīng]⒈平息战事;停止战争。
引证解释⒈平息战事;停止战争。引《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晋楚许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许,则固携吾民矣,将焉用之?”宋陆游《南唐书·元宗纪》:“及福州、湖南再丧师,知攻取之难,始议弭兵务农。”明钱嶪《悯黎咏》:“息火当息薪,弭兵当弭飢。”郭沫若《女神·棠棣之花》:“近来虽有人高唱弭兵,高唱非战,然而唱者自唱,争者自争。”
网络解释弭兵弭兵,指平息战争,平息战乱,求和。
综合释义平息战事;停止战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晋楚许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许,则固携吾民矣,将焉用之?”宋陆游《南唐书·元宗纪》:“及福州、湖南再丧师,知攻取之难,始议弭兵务农。”明钱嶪《悯黎咏》:“息火当息薪,弭兵当弭飢。”郭沫若《女神·棠棣之花》:“近来虽有人高唱弭兵,高唱非战,然而唱者自唱,争者自争。”
汉语大词典平息战事;停止战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晋楚许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许,则固携吾民矣,将焉用之?”宋陆游《南唐书·元宗纪》:“及福州、湖南再丧师,知攻取之难,始议弭兵务农。”明钱嶪《悯黎咏》:“息火当息薪,弭兵当弭饥。”郭沫若《女神·棠棣之花》:“近来虽有人高唱弭兵,高唱非战,然而唱者自唱,争者自争。”
国语辞典平息战争。弭兵[mǐbīng]⒈平息战争。引《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人曰弭兵,而我弗许。」
辞典修订版平息战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人曰弭兵,而我弗许。」
辞典简编版平息战争。 【造句】弭兵之盟
其他释义1.平息战事;停止战争。
1.弭兵说的兴起,是近代西方和平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回响,也是世界主义思想传统在晚清知识界延续的象征。
2.是以日后弭兵之策,专在于养兵。
3.祥越王国秉承和平理念,希望把血雨腥风的战争转化为对抗性体育赛事,以此释放人类心中的暴戾疯狂之气,达到弭兵罢战之效。
4.拥力而避战,交言而弭兵,不战而屈人,以战而止战方位上策。
5.向戍弭兵就标志着大国争霸战争从此接近尾声,各国内部的倾轧斗争上升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6.春秋时期,为了制止各国之间的战争,晋、楚、鲁及其他一些小诸侯国,在虢国举行了弭兵之盟。
7.若能弭兵互市,缔和结连,约为兄弟之国,不胜今日之为仇雠?李闯自成,我国之大寇,背祖违天,怙恶不悛。
8.有十七国达官赴会共议弭兵善策,其成效颇为昭著。
9.据商丘师院李可亭教授介绍,这次“弭兵”规模很大,除燕、吴、越等偏远诸侯国外,几乎所有国家都参加了,反映了当时普遍要求“息兵”的社会愿望。
10.父,弭兵,母,水欣悦之墓,女儿,弥雅留。
读音:mǐ
[mǐ]
(1)(动)〈书〉平息;消灭:~患|~战。
(2)(Mǐ)姓。
读音:bīng
[bīng]
(1)(名)兵器:短~相接|秣马厉~。
(2)(名)军人;军队:工农~|~种|骑~。
(3)(名)军队中的最基层成员。
(4)(名)关于军事或战争:~法|纸上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