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剧
【拼音】:mù jù
【注音】:ㄇㄨˋㄐㄨˋ
【结构】:睦(左右结构)剧(左右结构)
【繁体】:睦劇
词语解释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淳安(旧属睦州)﹑常州﹑开化一带,与黄梅戏同渊源于湖北采茶调。原名三脚戏或三脚班,解放后定名为睦剧。睦剧[mùjù]⒈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淳安(旧属睦州)、常州、开化一带,与黄梅戏同渊源于湖北采茶调。原名三脚戏或三脚班,解放后定名为睦剧。
引证解释⒈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淳安(旧属睦州)、常州、开化一带,与黄梅戏同渊源于湖北采茶调。原名三脚戏或三脚班,解放后定名为睦剧。
网络解释睦剧睦剧是一种清末民初时形成于淳安山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剧目内容大都反映家庭生活,曲调主要是湖广调和三脚调,并伴以锣鼓之类的打击乐器;演出角色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群众称之为“三脚戏”。由于它以当地语言为道白,表演风格淳朴粗犷、活泼风趣,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盛行不衰。1951年,淳安首次举办三脚戏艺人讲习班,将三脚戏改名为睦剧。经整理改编演出的睦剧传统剧目有《南山种麦》、《牧牛》、《看花灯》、《补背褡》等。
汉语大词典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淳安(旧属睦州)、常州、开化一带,与黄梅戏同渊源于湖北采茶调。原名三脚戏或三脚班,解放后定名为睦剧。
其他释义1.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淳安(旧属睦州)﹑常州﹑开化一带,与黄梅戏同渊源于湖北采茶调。原名三脚戏或三脚班,解放后定名为睦剧。
1.还可以看看土戏班子演戏、欣赏当地独有的睦剧、耍耍龙灯跳跳竹马,过个地道农家年。
2.村里还有个戏台子,当地有一种地方戏叫睦剧,过年过节请戏班子来唱,村民们高兴了,也自己上台亮几嗓子。
3.这是淳安县当地老百姓对本土一位青年“文化名人”既质朴又真实的评价,也是对这位活跃在乡村舞台上的睦剧明星的无比褒奖。
4.今年春节,天南海北的游客纷纷赶往淳安千岛湖,他们“跳竹马、唱睦剧、醉葫芦、赏冰瀑”,狗年里过足了一个“土里土气”的大年。
5.大家在张灯结彩的村里看千年古民居,到农家串门,听睦剧小戏,学跳竹马,体验当地特有的过年文化和过节习俗。
6.古戏台】江南多戏,越剧、婺剧、睦剧、杭剧,一座座戏台催生出一个个角儿。
7.江南多戏,越剧、婺剧、睦剧、杭剧,一座座戏台催生出一个个角儿。
8.这些天,淳安梓桐镇一带的农民可开心啦,因为睦剧、三脚戏、竹马班等地方土戏下乡来演出了。
9.戏票全部赠送,是首演也是谢幕——对睦剧《雪兰花》来说,完美的结局中,无疑夹带着丝丝遗憾。
10.常山文化底蕴深厚,农历正月十五元宵灯会舞龙灯的习俗由明嘉靖年间延续至今,民间曲艺有道情、莲花、睦剧和钢叉舞。
读音:mù
[mù]
1. 和好,亲近:和睦。睦邻。兄弟不睦。
2. 姓。
读音:jù
[jù]
(1)(名)戏剧:演~|话~|独幕~|惨~|丑~。
(2)(名)(Jù)姓。
(3)(形)猛烈:~烈|~痛|~饮|~变|病势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