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之不及
【拼音】:huǐ zhī bù jí
【注音】:ㄏㄨㄟˇㄓㄅㄨˋㄐ一ˊ
【词性】:成语。
【简体】:悔之不及
【繁体】:悔之不及
词语解释后悔已来不及。也作“悔之莫及”。
基础解释同/'悔之无及/',后悔已来不及。也作“悔之莫及”。
引证解释⒈同“悔之无及”。引元无名氏《三出小沛》第一折:“某想当日,都是三兄弟失了徐州,悔之不及。”《四游记·哪吒行兵收华光》:“华光悔之不及,闷闷不悦。”
综合释义后悔也来不及了。设或耽搁下来,被人家弄了去,岂不是~。◎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悔之不及[huǐzhībùjí]修订本参考资料:后悔已来不及了。元˙无名氏˙三出小沛˙第一折:某想当日,都是三兄弟失了徐州,悔之不及。四游记˙南游记˙第十一回:华光悔之不及,闷闷不悦不提。亦作悔之无及。
网友释义后悔也来不及了。《后汉书·光武帝纪》:“反水不收,后悔无及。”元·无名氏《三出小沛》第一折:“某想当日,都是三兄弟失了徐州,悔之不及。”
汉语大词典同“悔之无及”。元无名氏《三出小沛》第一折:“某想当日,都是三兄弟失了徐州,悔之不及。”《四游记·哪吒行兵收华光》:“华光悔之不及,闷闷不悦。”
国语辞典后悔已来不及了。元.无名氏《三出小沛.第一折》:「某想当日,都是三兄弟失了徐州,悔之不及。」《四游记.南游记.第一一回》:「华光悔之不及,闷闷不悦不提。」也作「悔之无及」。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后悔已来不及了。元˙无名氏˙三出小沛˙第一折:某想当日,都是三兄弟失了徐州,悔之不及。四游记˙南游记˙第十一回:华光悔之不及,闷闷不悦不提。亦作悔之无及。
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反水不收,后悔无及。”
其他释义后悔也来不及了。
1.纣王见贾氏坠楼而死,好懊恼,平地风波,悔之不及。
2.汝是个实心之人,修道切忌冒进,否则走火入魔,悔之不及,回太湖洞庭山后也要小心为要,教导门人,日后师徒必有再行相见之日。
3.进入浴盆,你会坠入悔之不及的无名海域。
4.娄元台以为,河东告急,沐稼水师覆灭,只得将丽江战船调来运兵,早日稳住东岸阵脚,以免有失悔之不及。
5.毕竟喜东来酒楼是你父亲创下的家业,要是出了什么差错,可是悔之不及。
6.这样一个人会因为狗对他叫,就悔之不及,躬起身子跑掉吗?他也许会像一些悲剧故事中所说的那样灵魂受到震动。
7.桃邪剑灵本身乃是邪灵,反复无常,背恩弃义,如今你答应了桃邪剑剑灵的条件,日后悔之不及啊!
8.他此刻心头明白,却已身份暴露,悔之不及了。
9.早知道我就不死得那么唯美了,悔之不及也!无尘也就是楚依凡会怎么看我?据说这两个月他一直照顾我,他还是那么好的一个人。
10.家长和社会应关心这些迷途少年,以免铸成大错,悔之不及。
读音:huǐ
[huǐ]
(动)懊悔;后悔:~过|忏~|反~|改~。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bù
[bù]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读音:jí
[jí]
1. 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
2. 达到:及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
3. 趁着,乘:及时。及早。及锋而试。
4. 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