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啼鹤怨
【拼音】:yuán tí hè yuàn
【注音】:ㄩㄢˊㄊ一ˊㄏㄜˋㄩㄢˋ
【词性】:成语。
【繁体】:猿啼鶴怨
词语解释见“猿啼鹤唳”。猿啼鹤怨[yuántíhèyuàn]⒈见“猿啼鹤唳”。
基础解释见“[[猿啼鹤唳]]”。
引证解释⒈见“猿啼鹤唳”。⒈见“猿啼鹤唳”。成语解释猿啼鹤怨
网友释义猿啼鹤怨yuántíhèyuàn成语解释:猿和鹤凄厉地啼叫。常用程度:一般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成语结构:联合式产生年代:古代明·汤显祖《牡丹亭·御淮》:“听得猿啼鹤怨,泪湿征袍如汗。”猿啼鹤唳、猿惊鹤怨、猿悲鹤怨
汉语大词典见“猿啼鹤唳”。《汉语大词典》:猿啼鹤唳(猿啼鹤唳) 拼音:yuántíhèlì猿和鹤凄厉地啼叫。《水浒传》第五三回:“﹝二仙山﹞青山削翠,碧岫堆云。两崖分虎踞龙盘,四面有猿啼鹤唳。”明徐元《八义记·灵辄留朔》:“入山深,路崎岖屈曲怎行。没一个打柴人,但闻得山鸡野鸟声声,听猿啼鹤唳惨悽。”亦作“猿啼鹤怨”。喻指哀怨声,哀叹声。明汤显祖《牡丹亭·御淮》:“听得猿啼鹤怨,泪湿征袍如汗。”参见“猿鹤沙虫”。
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御淮》:“听得猿啼鹤怨,泪湿征袍如汗。”
其他释义猿和鹤凄厉地啼叫。
读音:yuán
[yuán]
(名)哺乳动物;跟猴相似。如猩猩和长臂猿:~猴|人~。
读音:tí
[tí]
(1)(动)出声的哭。
(2)(动)(某些鸟兽)叫。
读音:hè
[hè]
(名)鸟类的一属;头小颈长;嘴长而直;脚细长;羽毛白色或灰色;群居或双栖;常在河边或海岸捕食鱼和昆虫。常见的有白鹤、灰鹤等。
读音:yuàn
[yuàn]
(1)(动)怨恨:~毒|~愤。
(2)(动)责怪;埋怨:抱~|愁~|恨~|天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