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食
【拼音】:ěr shí
【注音】:ㄦˇㄕˊ
【结构】:耳(独体结构)食(上下结构)
【简体】:耳食
【繁体】:耳食
词语解释耳食ěrshí。(1)轻信别人的话。耳食[ěrshí]⒈轻信别人的话。例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史记·六国年表序》英believeallthatonehears;
基础解释指不加审察,轻信传闻。
引证解释⒈谓不加省察,徒信传闻。引《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司马贞索隐:“言俗学浅识,举而笑秦,此犹耳食不能知味也。”《明史·邹元标传》:“论一事当惩前虑后,毋轻试耳食。”清李楷《<嵞山集>序》:“后之学者,不得其精神之所存,而皮相之,耳食之,羣而吠之,以轻、俗、寒、瘦概古人之一生,古之人其心折乎!”⒉指传闻。引茅盾《亡命生活》:“从而知道凡写风景之类,可以凭详细之耳食,再加以想象,非必亲身经历。”
网络解释耳食耳食,汉语词汇,常见于文言文,谓不加省察,徒信传闻;也可作名词指传闻。
综合释义不加省察,徒信传闻。《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司马贞索隐:“言俗学浅识,举而笑秦,此犹耳食不能知味也。”《明史·邹元标传》:“论一事当惩前虑后,毋轻试耳食。”清李楷《<嵞山集>序》:“后之学者,不得其精神之所存,而皮相之,耳食之,羣而吠之,以轻、俗、寒、瘦概古人之一生,古之人其心折乎!”指传闻。茅盾《亡命生活》:“从而知道凡写风景之类,可以凭详细之耳食,再加以想象,非必亲身经历。”
网友释义耳食,比喻不假思索,轻信所闻。
汉语大词典(1).谓不加省察,徒信传闻。《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司马贞索隐:“言俗学浅识,举而笑秦,此犹耳食不能知味也。”《明史·邹元标传》:“论一事当惩前虑后,毋轻试耳食。”清李楷《〈嵞山集〉序》:“后之学者,不得其精神之所存,而皮相之,耳食之,群而吠之,以轻、俗、寒、瘦概古人之一生,古之人其心折乎!”(2).指传闻。茅盾《亡命生活》:“从而知道凡写风景之类,可以凭详细之耳食,再加以想象,非必亲身经历。”
国语辞典以耳代口,辨察食物。比喻见识浅,轻易相信传闻,不求真象。耳食[ěrshí]⒈以耳代口,辨察食物。比喻见识浅,轻易相信传闻,不求真象。引《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辞典修订版以耳代口,辨察食物。比喻见识浅,轻易相信传闻,不求真象。《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英语hearsays of no reliable groundshearing without digesting what is heardhear but do not understand
其他释义〈书〉指听到传闻不加审察就信以为真。
1.矮子看戏,看不见,起码他在,听到唱念和锣鼓,感受到现场的氛围,他说好坏,不是完全没根据;耳食之言,虽是间接传闻,倘若那传闻者是个有灵犀有根基的,听者十得其一,终是有物,并非彻底的空虚。
2.村学究道听耳食,窃一言以诧新奇,此等之论是也。
3.我当时刚念小学二年级,但在满收哥的心目中,已是不折不扣的孔圣人门徒,又因为我在课堂之外,从说书场上大得耳食之学,装满了一肚子故事,他就更觉得我超凡出众。
4.蔬菜食用有四忌,鲜木耳食用易引起皮炎,烂生姜食用会让肝脏受损,青番茄食用易造成口苦,鲜黄花菜易造成严重的肠胃反应。
5.满篇都是耳食之谈,怎么能称作“论文”?
6.”鲁迅指出,陈源其实并不知道这两种书的底细,不过听了“耳食之言”而故意写成文字发表,进行诬陷中伤。
7.他这人不学无术,人云亦云,十足的耳食之徒。
8.我不过转述耳食之言,你听听便罢。
9.矮子看戏,看不见,起码他在,听到唱念和锣鼓,感受到现场的氛围,他说好坏,不是完全没根据;耳食之言,虽是间接传闻,倘若那传闻者是个有灵犀有根基的,听者十得其一,终是有物,并非彻底的空虚。张宗子
10.你即将成为我的耳食,还好意思说这种话,真是大言不惭。
读音:ěr
[ěr]
(1)(名)人和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朵。
(2)(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
(3)(形)位置在两旁的:~房。
(4)文言助词;罢了:技止此~。
读音:shí,sì
[shí]
[ shí ]1. 吃:食肉。食欲。
2. 吃的东西:食品。粮食。零食。丰衣足食。
3. 俸禄:“君子谋道不谋食”。
4. 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日食。月食。
[ sì ]1. 拿东西给人吃:食母(乳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