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木之思
【拼音】:fēng mù zhī sī
【注音】:ㄈㄥㄇㄨˋㄓㄙ
【词性】:成语。
【简体】:风木之思
【繁体】:風木之思
词语解释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养而生的思念之情。风木之思[fēngmùzhīsī]⒈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养而生的思念之情。
引证解释⒈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养而生的思念之情。参见“风树”。引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陵寝纪》:“臣谨以山川形胜、陵宫规制,各为一图,用备九重瞻览,少慰风木之思。”明张凤翼《红拂记·杨公完偶》:“只是漂流已久,岂无风木之思,伉儷重谐,方有室家之恋。今欲暂归祭扫,后当图效涓埃。”
综合释义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养而生的思念之情。只是漂流已久,岂无~,伉俪重谐,方有室家之恋。今欲暂归祭扫,后当图效涓埃。◎明·张凤翼《红拂记·杨公完偶》风木之思[fēngmùzhīsī]比喻父母亡故,儿女不得奉养的悲伤。参见「风木含悲」条。明.张凤翼《红拂记.第二零出》:「只是漂流已久,岂无风木之思,伉俪重谐,方有室家之恋。」
汉语大词典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养而生的思念之情。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陵寝纪》:“臣谨以山川形胜、陵宫规制,各为一图,用备九重瞻览,少慰风木之思。”明张凤翼《红拂记·杨公完偶》:“只是漂流已久,岂无风木之思,伉俪重谐,方有室家之恋。今欲暂归祭扫,后当图效涓埃。”参见“风树”。
国语辞典比喻父母亡故,儿女不得奉养的悲伤。参见「风木含悲」条。风木之思[fēngmùzhīsī]⒈比喻父母亡故,儿女不得奉养的悲伤。参见「风木含悲」条。引明·张凤翼《红拂记·第二〇出》:「只是漂流已久,岂无风木之思,伉俪重谐,方有室家之恋。」成语解释风木之思
辞典修订版比喻父母亡故,儿女不得奉养的悲伤。参见「风木含悲」条。明.张凤翼《红拂记.第二零出》:「只是漂流已久,岂无风木之思,伉俪重谐,方有室家之恋。」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比喻父母亡故,儿女不得奉养的悲伤。见风木含悲条。明˙张凤翼˙红拂记˙第二十出:只是漂流已久,岂无风木之思,伉俪重谐,方有室家之恋。
出处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陵寝纪》:“臣谨以山川形胜、陵宫规制,各为一图,用备九重瞻览,少慰风木之思。”
近义词 风木之悲
1.只是漂流已久,岂无风木之思,伉俪重谐,方有室家之恋。今欲暂归祭扫,后当图效涓埃。◎明·张凤翼《红拂记·杨公完偶》
读音:fēng
[fēng]
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
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 消息,传闻:风传(
)(传闻)。闻风而动。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 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
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
8. 姓。
读音:mù
[mù]
(1)(名)树木:伐~|果~。
(2)(名)(木头)木材和木料的总称:枣~|榆~|檀香~。
(3)(形)用木材制成的:~器|~犁|~板。
(4)(名)棺材:棺~|行将就~。
(5)(Mù)姓。
(6)(形)质朴:~讷。
(7)(形)麻木:脚~了。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sī,sāi
[sī]
[ sī ]1. 想,考虑,动脑筋:思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思忖。思索。思维。沉思。寻思。见异思迁。
2. 想念,挂念:思念。思恋。相思。
3. 想法:思绪。思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思。
4. 姓。
[ sāi ]1. 〔于思〕多胡须的样子,如“自捋颔下,则思思者如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