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
【拼音】:qū zhǐ
【注音】:ㄑㄨㄓˇ
【结构】:屈(半包围结构)指(左右结构)
【简体】:屈指
【繁体】:屈指
词语解释屈指qūzhǐ。(1)弯着指头计数。
基础解释(动)弯着手指头计算:~可数。
引证解释⒈弯着指头计数。引《三国志·魏志·张郃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后蜀孟昶《玉楼春·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词:“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⒉比喻时间短或数量少。引唐刘禹锡《让同平章事表》:“克期而进,屈指可平。”宋洪迈《容斋续笔·颜鲁公》:“岂唯唐朝人士罕见比伦,自汉以来,殆可屈指也。”清吕留良《<赖古堂集>序》:“一时同学,厪有存者,宇内屈指,櫟园岿然其一也。”⒊首屈一指。喻特出。引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马行街铺席》:“南食则寺桥金家,九曲子周家最为屈指。”
网络解释屈指屈指,汉语词汇。
释义1、弯着指头计数。2、比喻时间短或数量少。3、首屈一指。喻特出。
综合释义弯着指头计数。《三国志·魏志·张郃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后蜀孟昶《玉楼春·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词:“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比喻时间短或数量少。唐刘禹锡《让同平章事表》:“克期而进,屈指可平。”宋洪迈《容斋续笔·颜鲁公》:“岂唯唐朝人士罕见比伦,自汉以来,殆可屈指也。”清吕留良《<赖古堂集>序》:“一时同学,厪有存者,宇内屈指,櫟园岿然其一也。”首屈一指。喻特出。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马行街铺席》:“南食则寺桥金家,九曲子周家最为屈指。”
网友释义弯着指头计数《三国志·魏志·张郃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后蜀孟昶《玉楼春·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词:“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东周列国志》第二回:“伯阳父屈指曰:‘不出十年之内。’”清·田兰芳《哀袁信菴(袁可立孙)》:“屈指甲辰才几日,为欢历历记当时。”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汉语大词典(1).弯着指头计数。《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后蜀孟昶《玉楼春·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词:“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2).比喻时间短或数量少。唐刘禹锡《让同平章事表》:“克期而进,屈指可平。”宋洪迈《容斋续笔·颜鲁公》:“岂唯唐朝人士罕见比伦,自汉以来,殆可屈指也。”清吕留良《〈赖古堂集〉序》:“一时同学,廑有存者,宇内屈指,栎园岿然其一也。”(3).首屈一指。喻特出。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马行街铺席》:“南食则寺桥金家,九曲子周家最为屈指。”
国语辞典用手指计算事物的数量。比喻数量很少。
辞典修订版用手指计算事物的数量。比喻数量很少。《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屈指六日之内,把三百多篇文章都批完了。」
其他释义1.弯着指头计数。2.比喻时间短或数量少。3.首屈一指。喻特出。
1.屈指一算,叔叔参军已经十二年了。
2.考试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你还这么贪玩,怎能考出好成绩。
3.他做的好事屈指可数。
4.从我们身旁路过的车屈指可数,绝大多数都是步行客。
5.今天到场的亲友没几个,屈指可数。
6.像他这样的“三好”学生在我们班上是屈指可数的。
7.马友友早已跻身为世界屈指可数的一流大提琴家。
8.像他这样技术过硬的职员,在公司里屈指可数。
9.与会者虽屈指可数,带来的议案却不少。
10.这次考试,班里成绩优秀的学生屈指可数。
读音:qū
[qū]
1. 使弯曲,与“伸”相对:屈曲(
)。屈折。屈膝。屈伸(弯曲和伸直,引申为失意和得意)。首屈一指。卑躬屈膝。2. 低头,降服:屈服。屈从。威武不屈。
3. 冤枉,叫人不痛快:冤屈。委屈。屈辱。屈才。屈就(受委屈而担任某种职务,常用于请人任职的客套话)。屈驾。屈己待人。
4. 理亏:屈心(亏心,昧心)。理屈词穷。
5. 姓。
读音:zhǐ
[zhǐ]
(1)(名)手指。
(2)(量)一个手指头的宽度叫“一指”;用来计算深浅宽窄等:下了三~雨|这双鞋大了一~。
(3)(动)(手指头、物体尖端)对着;向着:用手一~|时针正~十二点。
(4)(动)(头发)直立:令人发~。
(5)(动)指点:~导|~示|~出缺点。
(6)(动)意思上指着:这不是~你说的。
(7)(动)仰仗;依靠:~望|单~着一个人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