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襭袍
【拼音】:shǔ xié páo
【注音】:ㄕㄨˇㄒ一ㄝˊㄆㄠˊ
【结构】:蜀(上下结构)襭(左右结构)袍(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蜀锦制成的插衽于带的袍子。蜀襭袍[shǔxiépáo]⒈蜀锦制成的插衽于带的袍子。
引证解释⒈蜀锦制成的插衽于带的袍子。引《新唐书·韦绶传》:“德宗时,以左补闕为翰林学士,密政多所参逮。帝尝幸其院,韦妃从,会綬方寝……时大寒,以妃蜀襭袍覆而去。”清袁枚《随园随笔·唐翰林学士最荣》:“韦綬,学士也,而覆以蜀襭之袍;韩偓,学士也,而暗藏金莲之烛。”
综合释义蜀锦制成的插衽于带的袍子。《新唐书·韦绶传》:“德宗时,以左补闕为翰林学士,密政多所参逮。帝尝幸其院,韦妃从,会綬方寝……时大寒,以妃蜀襭袍覆而去。”清袁枚《随园随笔·唐翰林学士最荣》:“韦綬,学士也,而覆以蜀襭之袍;韩偓,学士也,而暗藏金莲之烛。”
其他释义1.蜀锦制成的插衽于带的袍子。
读音:shǔ
[shǔ]
(1)(名)国名;三国之一;刘备所建立;(公元221—263年);在今四川省和陕西省汉中一带。
(2)(名)四川省的别称。
读音:xié
[xié]
用衣襟兜起来。
读音:páo
[páo]
(名)(~子、~儿)中式的长衣服:皮~子|~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