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军
【拼音】:bān jūn
【注音】:ㄅㄢㄐㄨㄣ
【结构】:班(左中右结构)军(上下结构)
【简体】:班军
【繁体】:班軍
词语解释1.回师,撤军。2.轮班留守或上调京师执勤的军队。班军[bānjūn]⒈回师,撤军。⒉轮班留守或上调京师执勤的军队。
基础解释回师,撤军。轮班留守或上调京师执勤的军队。
引证解释⒈回师,撤军。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胡贼﹞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⒉轮班留守或上调京师执勤的军队。参见“班操”。引明唐顺之《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班军如有老弱逃亡,原卫即与僉补,此其粮不增而兵足,所谓经久之道也。”《明史·兵志二》:“班军者,卫所之军番上京师,总为三大营者也。”
网络解释班军班军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ānjūn,是指回师,撤军。
综合释义回师,撤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胡贼﹞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轮班留守或上调京师执勤的军队。明唐顺之《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班军如有老弱逃亡,原卫即与僉补,此其粮不增而兵足,所谓经久之道也。”《明史·兵志二》:“班军者,卫所之军番上京师,总为三大营者也。”参见“班操”。班军[bānjūn]退兵。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轮班留守或上调京师执勤的军队。《明史.卷九零.兵志二》:「班军者,卫所之军番上京师,总为之大营者也。」
网友释义班军(1).回师,撤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胡贼﹞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2).轮班留守或上调京师执勤的军队。明唐顺之《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班军如有老弱逃亡,原卫即与佥补,此其粮不增而兵足,所谓经久之道也。”《明史·兵志二》:“班军者,卫所之军番上京师,总为三大营者也。”
汉语大词典(1).回师,撤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胡贼﹞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2).轮班留守或上调京师执勤的军队。明唐顺之《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班军如有老弱逃亡,原卫即与佥补,此其粮不增而兵足,所谓经久之道也。”《明史·兵志二》:“班军者,卫所之军番上京师,总为三大营者也。”参见“班操”。
国语辞典退兵。班军[bānjūn]⒈退兵。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⒉轮班留守或上调京师执勤的军队。引《明史·卷九〇·兵志二》:「班军者,卫所之军番上京师,总为之大营者也。」
辞典修订版退兵。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轮班留守或上调京师执勤的军队。《明史.卷九零.兵志二》:「班军者,卫所之军番上京师,总为之大营者也。」
1.此次袭击仅是又一轮打击巴武装力量狂潮的一小部分,是针对巴军方先前于西北地区南瓦济里斯坦实施的的反塔利班军事清剿而展开的报复行动。
2.大堂上下从中军、旗牌、将校到站班军卒,无不面情庄重,就连那写着“肃静”的虎头牌也显得阴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
3.田左爱就走到分班军官身边,附耳低语了几句,之后,她在转身离开前,竟然还对着胖子嫣然一笑。
4.随着美国2001年对阿富汗的军事意图愈加明显,阿富汗当地的反塔列班军队亦处于备战状态。
5.从此以后,和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内阁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户部尚书、步军统领、京城九门提督等军政要职。
6.巴基斯坦边境市镇图尔坎的官员说,塔利班军队已增加边境驻军,并在山区据高点监视边境的活动。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造句网
读音:bān
[bān]
1. 一群人按次序排成的行列:排班。按部就班。
2. 工作或学习的组织:班组。班级。班长。班主任。领班。
3. 军队编制中的基层单位,在“排”以下。
4. 工作按时间分成的段落,亦指工作场所:早班。下班。值班。班房。
5. 定时开行(
)的:班车。班机。班期。6. 量词(a.用于人群,如“这班人真能干”;b.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如“他搭下一班飞机走”)。
7. 调回或调动(军队):班师。班兵。
8. 古同“斑”,杂色。
9. 姓。
读音:jūn
[jūn]
(1)(名)军队:我~|陆~|八路~|解放~| 参~|裁~|生产大~|劳动后备~。
(2)(量)军队的编制单位;一军辖若干师:第一~|敌人的兵力估计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