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
【拼音】:zhāng cǎo
【注音】:ㄓㄤㄘㄠˇ
【结构】:章(上下结构)草(上下结构)
【简体】:章草
【繁体】:章草
词语解释草书的一种。笔画有隶书波磔﹐每字独立﹐不连写。2.起草奏章。章草[zhāngcǎo]⒈草书的一种。笔画有隶书波磔,每字独立,不连写。⒉起草奏章。
引证解释⒈草书的一种。笔画有隶书波磔,每字独立,不连写。引《南齐书·王僧虔传》:“郗愔章草亚於右军。”唐张怀瓘《书断》上:“章草之书,字字区别。”⒉起草奏章。引《后汉书·吴祐传》:“时扶风马融在坐,为冀章草。”
网络解释章草章草,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写。
综合释义一种由隶书草写而成的字体。各字之间不连属,流行于西汉。其构造彰明,适用于写奏章。一说后人据史游的《急就篇》写出的《急就章》而得名。《南齐书·王僧虔传》:“郗愔章草亚於右军。”唐张怀瓘《书断》上:“章草之书,字字区别。”起草奏章。《后汉书·吴祐传》:“时扶风马融在坐,为冀章草。”
汉语大词典(1).草书的一种。笔画有隶书波磔,每字独立,不连写。《南齐书·王僧虔传》:“郗愔章草亚于右军。”唐张怀瓘《书断》上:“章草之书,字字区别。”(2).起草奏章。《后汉书·吴祐传》:“时扶风马融在坐,为冀章草。”
国语辞典一种由隶书草写而成的字体。各字之间不连属,流行于西汉。其构造彰明,适用于写奏章。一说后人据史游的《急就篇》写出的《急就章》而得名。章草[zhāngcǎo]⒈一种由隶书草写而成的字体。各字之间不连属,流行于西汉。其构造彰明,适用于写奏章。一说后人据史游的《急就篇》写出的《急就章》而得名。
辞典修订版一种由隶书草写而成的字体。各字之间不连属,流行于西汉。其构造彰明,适用于写奏章。一说后人据史游的《急就篇》写出的《急就章》而得名。
其他释义1.草书的一种。笔画有隶书波磔﹐每字独立﹐不连写。2.起草奏章。
1.那块潇洒雄建的章草扁额,是被称为当代书圣王蘧常的墨迹,"中吴锁钥"四个字概括了盘门独特的战略位置。
2.作为文人书法的开山鼻祖,张芝草书相比于杜度、崔瑗,在审美形式上更加纯化,省减章草的盘曲结构,线条开放,时空运动特征更趋强烈。
3.同时,也为我国汉字由篆、隶、章草、楷、行、草的演变提供了直观的实物资料。
4.病历上字体龙飞凤舞,活泼飞动,笔下生风;有今草,有章草,有狂草,那里是记录病人情况的病历,实是一篇篇情愫奔腾激荡的抒情之作……
5.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等五种。章草造句。
6.魏晋是章草与今草的交替时期。
7.章草字字独立,又字字不同,因此练习这种字体往往需要先到字帖上找字,仔细临摹、布局,最后才能落笔成章。
8.在沈增植的启蒙与指导下,王蘧常深受其“学章草,必须从汉隶出,赵子昂所书,虽着意发泼,乃是唐宋人笔法,非其至也”的碑学观念影响。
9.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
10.至于草书,则是删除了章草中带有隶书笔意的波磔,加强了用笔的使转,使得转折处笔势连绵,流畅而富有韵致,开创了今草的新局面。
读音:zhāng
[zhāng]
(1)(名)音乐的一曲;歌曲诗文的段落。
(2)(名)条目。
(3)(名)条理。
(4)(名)章程。
(5)(名)奏章。
(6)(名)(Zhānɡ)姓。
(7)(名)图章:印~|盖~。
(8)(名)佩带在身上的标志:领~|臂~|胸~|袖~。
读音:cǎo
[cǎo]
(1)(名)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野~|青~。
(2)(名)指用作燃料、饲料等的稻、麦之类的茎和叶:稻~|干~。
(3)(名)〈口〉雌性的(多指家畜或家禽):~驴|~鸡。
(4)(形)草率;不细致:潦~|字写得很~。
(5)(名)文字书写形式的名称。ɑ)汉字形体的一种:~书。b)拼音字母的手写体:~书。b)拼音字母的手写体
(6)(名)草稿:起~|~案。
(7)(动)〈书〉起草:~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