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词派
【拼音】:cháng zhōu cí pài
【注音】:ㄔㄤˊㄓㄡㄘˊㄆㄞˋ
【繁体】:常州詞派
词语解释清代词派之一。常州词派[chángzhōucípài]⒈清代词派之一。
引证解释⒈清代词派之一。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周济又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反对浙西词派的寄兴不高,主张意内言外,比兴含蓄,“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主观上是要提高词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使词与风、骚同科。实际上是进一步把词引向恍惚迷离、无病呻吟的道路。他们对清末词坛影响颇大。
网络解释常州词派常州词派是清代嘉庆以后的重要词派。康熙﹑乾隆时期﹐词坛主要为浙派所左右。浙派标举南宋﹐推崇姜(夔)﹑张(炎)﹐一味追求清空醇雅﹐词的内容渐趋空虚﹑狭窄。到了嘉庆初年﹐浙派的词人更是专在声律格调上著力﹐流弊益甚﹐常州词人张惠言欲挽此颓风﹐大声疾呼词与《风》﹑《骚》同科﹐应该强调比兴寄托﹐反琐屑饤饾之习﹐攻无病呻吟之作。一时和者颇多﹐蔚然成风﹐遂有常州词派的兴起﹐后经周济的推阐﹑发展﹐理论更趋完善﹐所倡导的主张更加切合当时内懮外患﹑社会急速变化的历史要求。其影响直至清末不衰。
综合释义清代词派之一。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周济又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反对浙西词派的寄兴不高,主张意内言外,比兴含蓄,“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主观上是要提高词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使词与风、骚同科。实际上是进一步把词引向恍惚迷离、无病呻吟的道路。他们对清末词坛影响颇大。常州词派[chángzhōucípài]
汉语大词典清代词派之一。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周济又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反对浙西词派的寄兴不高,主张意内言外,比兴含蓄,“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主观上是要提高词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使词与风、骚同科。实际上是进一步把词引向恍惚迷离、无病呻吟的道路。他们对清末词坛影响颇大。
其他释义清词流派。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故名。后周济加以发展。论词反对浙西词派注重格律、技巧而寄兴不高,提出要依据“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寄托,解前人词时力图从中寻求“微言大意”,流于穿凿附会。作品意旨较为隐晦。对清末词坛颇有影响。
1.此种阐释对苏轼词风的深入了解有所助益,同时也可以澄清常州词派词学理论中的若干问题。
2.前三说是对常州词派创始人张惠言词学思想继承基础上的提炼、发展和超越,后一说则是他自己的理论创新。
3.与常州词派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常州词学发展。
4.常州词派崛起后,于湖词以其爱国精神扩大了它在清代的影响。
5.他开创的常州词派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常州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等饮誉全国。【查字典www。chazidian。com造句】
7.常州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等饮誉全国。(www.chazidian.com/zj-58440/造句)
读音:cháng
[cháng]
(1)(形)一般;普通;平常:~识|~态。
(2)(形)不变的;经常:~数|冬夏~青。
(3)(副)时常;常常:~来|~往。
(4)姓。
读音:zhōu
[zhōu]
(1)(名)旧时的一种行政区划:~县|苏~|广~。
(2)(名)指自治州:朝鲜族自治~。
读音:cí
[cí]
(1)(名)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能自由运用的单位:~语。
(2)(名)说话或诗歌、戏剧、文章中的语句:歌~。
(3)(名)一种长短句押韵的诗体;由五、七言诗和民歌发展而成。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读音:pài
[pài]
1. 水的支流:九派(指长江支流之多)。
2. 一个系统的分支:派系。派别。派性。党派。
3. 作风,风度:正派。气派。派势。派头。
4. 分配,指定:派赴。派驻。派遣。委派。
5. 指摘:派不是。
6. 量词(①用于派别,如“两派的意见争论不休”;②用于景色、气象、语言等,前面用“一”字,如“一派胡言”、“好一派北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