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篪
【拼音】:xūn chí
【注音】:ㄒㄨㄣㄔˊ
【结构】:埙(左右结构)篪(上下结构)
【繁体】:壎篪
词语解释埙﹑篪皆古代乐器,二者合奏时声音相应和。埙篪[xūnchí]⒈亦作“埙箎”。亦作“埙篪”。亦作“埙箎”。亦作“埙竾”。⒉埙、篪皆古代乐器,二者合奏时声音相应和。因常以“埙篪”比喻兄弟亲密和睦。⒊比喻互相呼应和配合。⒋借指兄弟。
引证解释⒈亦作“壎箎”。亦作“塤篪”。亦作“塤箎”。亦作“塤竾”。⒉埙、篪皆古代乐器,二者合奏时声音相应和。因常以“埙篪”比喻兄弟亲密和睦。3.比喻互相呼应和配合。4.借指兄弟。
网络解释埙篪埙﹑篪皆古代乐器,二者合奏时声音相应和。因常以'埙篪'比喻兄弟亲密和睦。
综合释义亦作“壎箎”。亦作“塤篪”。亦作“塤箎”。亦作“塤竾”。2.埙﹑篪皆古代乐器,二者合奏时声音相应和。因常以'埙篪'比喻兄弟亲密和睦。3.比喻互相呼应和配合。4.借指兄弟。
汉语大词典亦作“埙篪”。亦作“埙篪”。亦作“埙篪”。亦作“埙篪”。(1).埙、篪皆古代乐器,二者合奏时声音相应和。因常以“埙篪”比喻兄弟亲密和睦。《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毛传:“土曰埙,竹曰篪。”郑玄笺:“伯仲,喻兄弟也。我与女恩如兄弟,其相应和如埙篪,以言俱为王臣,宜相亲爱。”孔颖达疏:“其恩亦当如伯仲之为兄弟,其情志亦当如埙篪之相应和。”《荀子·乐论》:“声乐之象:鼓大丽,钟统实……埙篪翁博。”《后汉书·明帝纪》:“礼毕,召校官弟子作雅乐,奏《鹿鸣》,帝自御埙篪和之,以娱嘉宾。”金王若虚《瑞竹赋》:“此则上友下敬,埙篪其翕,始终以之,有死无易。”清吴苑《到家》诗:“忆昔少年时,老屋埙篪奏。树下共嬉游,兄先弟随后。”清秋瑾《赠盟姊吴芝瑛》诗:“不结死生盟总泛,和吹埙篪韵应佳。”(2).比喻互相呼应和配合。明沈德符《野获编·词林·黄慎轩之逐》:“时康御史亦有疏与冯疏同日上……二疏同时,埙篪相和。”(3).借指兄弟。宋黄庭坚《送伯氏入都》诗:“岂无他人游,不如我埙篪。”清赵翼《题北溪谦斋蓉湖三寿图》诗:“近追寿恺堂,埙篪耄犹对。”
高级汉语词典埙为土制乐器,篪为竹制乐器,埙篪合奏声音和谐。后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
其他释义1.亦作'埙箎'。亦作'埙篪'。亦作'埙箎'。亦作'埙竾'。2.埙﹑篪皆古代乐器,二者合奏时声音相应和。因常以'埙篪'比喻兄弟亲密和睦。3.比喻互相呼应和配合。4.借指兄弟。
1.埙篪和公弟兄贤,父母心中欢忭。
2.帝喾时作《唐歌》,又发明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钟等乐器,合奏声起,凤鸟为之起舞。
3.我自己则送给比尔中国古代乐器埙、篪各一件,取意《诗经》“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篪相和,如兄弟之睦,如君子之交。
4.伤离经岁,迹等参商,良晤一朝,情谐埙篪。
5.我自己则送给比尔中国古代乐器埙、篪各一件,取意《诗经》“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篪相和,如兄弟之睦,如君子之交。(www.chazidian.com/zj-70992/造句)
6.埙篪和公弟兄贤,父母心中欢忭。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埙篪造句
读音:xūn
[xūn]
(名)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形状为椭圆体;上面有六个音孔。
读音:chí
[chí]
(1)(名)古代一种竹制管乐器;形状象笛子;有八孔。
(2)泛指吹管乐器。《洛阳伽蓝记》:快马健儿;不知老妪吹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