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卫之曲
【拼音】:zhèng wèi zhī qǔ
【简体】:郑卫之曲
【繁体】:鄭衛之曲
网友释义【成语】郑卫之曲【拼音】zhèngwèizhīqǔ
辞典修订版本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汉.荀悦《前汉纪.卷一九.宣帝纪三》:「臣闻秦王好淫声,华阳后为之不听郑卫之曲。」也作「郑卫之声」、「郑卫之音」。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本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汉˙荀悦˙前汉纪˙卷十九˙宣帝纪三:臣闻秦王好淫声,华阳后为之不听郑卫之曲。亦作郑卫之声、郑卫之音。
读音:zhèng
[zhèng]
(1)(名)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新郑一带。
(2)(名)姓。
读音:wèi
[wèi]
(1)(动)防护;保卫。
(2)(名)明代驻兵的地点;驻军人数比“所”多;后来只用于地名:威海~兵。
(3)(名)周朝国名;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
(4)姓。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qū,qǔ
[qǔ]
[ qū ]1. 弯转,与“直”相对:弯曲。曲折(zhé)。曲笔(①古代史官不按事实、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②写文章时故意离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曲肱而枕。曲尽其妙。
2. 不公正,不合理:曲说。曲解(jiě)。委曲求全。
3. 弯曲的地方:河曲。
4. 偏僻的地方:乡曲。
5. 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醇的东西:酒曲。曲霉。
6. 姓。
[ qǔ ]1. 能唱的文词,一种艺术形式:曲艺。曲话。
2. 歌的乐调:曲调(diào)。曲谱。异曲同工。曲高和(hè)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