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声玉色
【拼音】:jīn shēng yù sè
【注音】:ㄐ一ㄣㄕㄥㄩˋㄙㄜˋ
【词性】:成语。
【繁体】:金聲玉色
词语解释1.比喻人的坚贞品格和操守。金声玉色[jīnshēngyùsè]⒈比喻人的坚贞品格和操守。
引证解释⒈比喻人的坚贞品格和操守。引《尚书大传》卷四:“天下诸侯之悉来进受命於周,而退见文武之尸者,千七百七十三诸侯,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汉刘桢《鲁都赋》:“彼齐﹝鲁﹞诸儒,皆绘弁端衣,散佩垂绅,金声玉色,温故知新。”《三国志·魏志·管宁传》:“经危蹈险,不易其节,金声玉色,久而弥彰。”亦作“金声玉服”。《墨子·经说上》:“实,其志气之见也,使人如己,不若金声玉服。”孙诒让间诂:“玉服,即佩服之玉……言其实充美则见於外者,若金声玉服之昭著,即所谓荣也。”⒈比喻人的坚贞品格和操守。引《尚书大传》卷四:“天下诸侯之悉来进受命於周,而退见文武之尸者,千七百七十三诸侯,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汉刘桢《鲁都赋》:“彼齐﹝鲁﹞诸儒,皆绘弁端衣,散佩垂绅,金声玉色,温故知新。”《三国志·魏志·管宁传》:“经危蹈险,不易其节,金声玉色,久而弥彰。”亦作“金声玉服”。《墨子·经说上》:“实,其志气之见也,使人如己,不若金声玉服。”孙诒让间诂:“玉服,即佩服之玉……言其实充美则见於外者,若金声玉服之昭著,即所谓荣也。”成语解释金声玉色
汉语大词典比喻人的坚贞品格和操守。《尚书大传》卷四:“天下诸侯之悉来进受命于周,而退见文武之尸者,千七百七十三诸侯,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汉刘桢《鲁都赋》:“彼齐﹝鲁﹞诸儒,皆绘弁端衣,散佩垂绅,金声玉色,温故知新。”《三国志·魏志·管宁传》:“经危蹈险,不易其节,金声玉色,久而弥彰。”亦作“金声玉服”。《墨子·经说上》:“实,其志气之见也,使人如己,不若金声玉服。”孙诒让间诂:“玉服,即佩服之玉……言其实充美则见于外者,若金声玉服之昭著,即所谓荣也。”
其他释义比喻人的坚贞品格和操守。
近义词 金声玉服
读音:jīn
[jīn]
1.俗称金子。金属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赤黄色,有光泽,质软,延展性最强,化学性质稳定,易传热和导电。常用作合金、硬币、装饰品等。通称黄金。
2.金属:五~。
3.钱:现~。助学~。
4.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鸣~收兵。~鼓齐鸣。
5.比喻尊贵、珍贵:~口玉言。
6.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发(fà)。~灿灿。
7.朝代名(1115—1234)。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
读音:shēng
[shēng]
(1)(名)(~儿)声音:雨~。
(2)(量)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喊了两~。
(3)(动)发出声音;宣布;陈述:~东击西。
(4)(名)名声:~誉|~望。
(5)(名)声母:双~叠韵。
(6)(名)字调:平~|四~。
读音:yù
[yù]
(1)(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2)(形)比喻洁白或美丽:~颜|亭亭~立。
(3)敬辞;指对方身体或行动:~音|~照。
(4)(Yù)姓。
读音:sè,shǎi
[sè]
[ sè ]1.颜色:红~。绿~。
2.脸上的表情:喜形于~。~厉内荏。
3.情景;景象:景~。荷塘月~。
4.种类:各~货品。花~齐全。
5.质量:成~。足~。
6.情欲。
7.妇女的美好容貌:姿~。~艺双绝。
[ shǎi ]同“色(sè)”。用于一些口语词,如“落(lào)色”“捎(shào)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