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下其手
【拼音】:gāo xià qí shǒu
【注音】:ㄍㄠㄒ一ㄚˋㄑ一ˊㄕㄡˇ
【词性】:成语。
【简体】:高下其手
【繁体】:高下其手
词语解释指玩弄手段,上下串通起来营私舞弊。高下其手[gāoxiàqíshǒu]⒈犹言上下其手。
引证解释⒈犹言上下其手。参见“上2下其手”。引宋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官制》:“五代以来,诸州马步军院虞候以衙校为之,太祖虑其任私,高下其手,乃置司寇参军,以进士、‘九经’及第人充之。”元耶律楚材《糠孽教民十无益论序》:“盖儒者率掌銓衡,故得高下其手。其山林之士不与物竞,加以力孤势劣,曷能为哉!”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守》:“相君纵欲市恩,而即此两端,已不得不高下其手。”
综合释义犹言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相君纵欲市恩,而即此两端,已不得不~。◎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守》
汉语大词典犹言上下其手。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官制》:“五代以来,诸州马步军院虞候以衙校为之,太祖虑其任私,高下其手,乃置司寇参军,以进士、‘九经’及第人充之。”元耶律楚材《糠孽教民十无益论序》:“盖儒者率掌铨衡,故得高下其手。其山林之士不与物竞,加以力孤势劣,曷能为哉!”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守》:“相君纵欲市恩,而即此两端,已不得不高下其手。”参见“上下其手”。《汉语大词典》:上下其手 拼音:shàngxiàqíshǒu《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楚攻郑,穿封戌虏郑将皇颉,公子围与之争功,请伯州犁裁处。伯州犁曰:“请问于囚。”囚出作证,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围,故意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后因谓玩弄手法,通同作弊曰“上下其手”。《旧唐书·魏徵传》:“昔州犁上下其手,楚国之河遂差。”《金史·刑志》:“是非淆乱,莫知适从,奸吏因得上下其手。”秦牧《一九七九年的晨钟》:“﹝某些人﹞搞假成绩,假产量……然后上下其手,从中取利。”
国语辞典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高下其手[gāoxiàqíshǒu]⒈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引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五·官制》:「太祖虑其任私,高下其手,乃置司寇参军。」《清史稿·卷二八八·张廷玉传》:「刑部引律例,往往删截,但用数语,即承以所断罪;甚有求其仿佛,比照定议者:高下其手,率由此起。」成语解释高下其手
辞典修订版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五.官制》:「太祖虑其任私,高下其手,乃置司寇参军。」《清史稿.卷二八八.张廷玉传》:「刑部引律例,往往删截,但用数语,即承以所断罪;甚有求其彷佛,比照定议者:高下其手,率由此起。」
成语词典版01.宋.王得臣《麈史.卷上.惠政》:「由是吏胥匠石,无一高下其手,而民无所用赂。」02.《清史稿.卷二八八.张廷玉列传》:「刑部引律例,往往删截,但用数语,即承以所断罪;甚有求其彷佛,比照定议者:高下其手,率由此起。」
出处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官制》:“五代以来,诸州马步军虞侯以衙校为之,太祖虑其任私,高下其手,乃置司寇参军,以进士、‘九经’及第人充之。”
其他释义犹言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
1.相君纵欲市恩,而即此两端,已不得不高下其手。◎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守》
读音:gāo
[gāo]
(1)(形)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跟‘低’相对)
(2)(形)高度:那棵树有两丈~|书桌长四尺;宽三尺;~二尺五。
(3)(形)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速度|体温~|见解比别人~。
(4)(形)等级在上的:~等|~级。
(5)(形)敬辞;称别人的事物:~见。
(6)(形)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锰酸钾(KMnO4)。
(7)(形)(Gāo)姓。
读音:xià
[xià]
(1)(副)下面;位置在下的;低处:~面|~部。
(2)(副)等级或品级低的:~等|~级|~策|~人。
(3)(副)次序或时间在后的:~午|~集|~家|~旬。
(4)(副)向下面:~行车。
(5)(副)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列|部~|在同志们的帮助~。
(6)(副)表示正当某个时间或时节:节~|目~|时~。
(7)(副)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里都同意。
(8)(动)由高处到低处:~船|~降|~山。
(9)(动)(雨、雪等)降落:~雨|~雾。
(10)(动)颁发;投递:~令|~文|~通知|~帖。
(11)(动)去;到(处所):~乡|~地|~基层。
(12)(动)退场:该队三号上;五号~。
(13)(动)放入:~网捕鱼|~箸|~钻|~手。
(14)(动)卸除;取下:~装|把敌人的枪~了!
(15)(动)做出(言论、判断等):~结论|~定义。
(16)(动)开始使用;使用:~药|~刀。(动物)生产:~蛋|~崽。攻陷;攻克:连~数城。到规定的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等:~班|~工|~课。退让:相持不~。低于;少于(多用于否定):~药|~刀。(动物)生产
(17)(量)(一~儿)。ɑ表示动作的次数:敲了两~(儿)。b〈方〉用于器物的容量:敲了两~(儿)。b〈方〉用于器物的容量
(18)(名)(~儿)用在“几、两”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儿)。有时也作下子。
(19)(副)用在动词后。表示由高处到低处
(20)(副)用在动词后。表示有空间;能容纳:这个剧场能坐~几万人。
(21)(副)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写~八千字的论文。
读音:qí
[qí]
1.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其所。莫名其妙。三缄其口。独行其是。自食其果。
2.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其他。其余。其次。文如其人。名副其实。言过其实。
3. 那里面的:其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其如是,熟能御之?”
5.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其如土石何?”
6. 词尾,在副词后:极其快乐。大概其。
读音:shǒu
[shǒu]
(1)(名)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
(2)(动)拿着:人~一册。
(3)(形)小巧而便于拿的:~册|~折。
(4)(形)亲手:~抄。
(5)(~儿)量词;用于技能、本领:他真有两~。
(6)(名)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或做某种事的人: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