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狼之势
【拼音】:hǔ láng zhī shì
【注音】:ㄏㄨˇㄌㄤˊㄓㄕˋ
【词性】:成语。
【繁体】:虎狼之勢
词语解释形容极凶猛的声势。⒈形容极凶猛的声势。成语解释虎狼之势
出处《淮南子·要略》:“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
1.大秦帝国崛起于六千年前,以气吞虎狼之势称霸整个大陆。
2.木向笛做了个请势,大跨步虎狼之势欺身长拳直奔拉开了架势的同周子。
3.金色意念形同虎狼之势,仿若猛虎下山,朝浅红色意念四面夹击,浅红色意念转瞬就被团团包围住。
4.先前陆逊和丁言志刚刚激战完毕,体力消耗甚剧,想不到一转头,竟然以虎狼之势生猛地活擒掉了钱原。
5.一瞬间内,白子酱已经开始了前冲,以虎狼之势猛的扑了上来。
6.司令,我等虎狼之势,何惧赵军!有我与常师长两个师的铁骑,赵国无军敢与我争锋。
7.巳蛇并没有理会白扇的虎狼之势,而是继续伏下身,做着自己将要做的事情。
8.不愧是虎狼之势!吾军能敌否?恐怕只有白马义从堪为一战吧。
9.而其他人更如虎狼之势,随时待抢。
10.夜枭大喝了一声,半蹲屈膝,身形如同虎狼之势,猛地飞扑过去。
读音:hǔ
[hǔ]
读音:láng
[láng]
(名)哺乳动物;形状和狗相似;昼伏夜出;性情残忍而贪婪;伤害人畜;对畜牧业有害处。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shì
[shì]
(1)(名)势力:权~。
(2)(名)一切事物表现出来的趋向:~如破竹。
(3)(名)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山~|地~。
(4)(名)政治、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趋~|局~。
(5)(名)姿态:手~。
(6)(名)雄性生殖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