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格
【拼音】:huà gé
【注音】:ㄏㄨㄚˋㄍㄜˊ
【结构】:化(左右结构)格(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感化。化格[huàgé]⒈感化。
引证解释⒈感化。引孙中山《孙文学说自序》:“与革命初衷大相违背者,此固予之德薄无以化格同侪,予之能鲜不足驾驭群众,有以致之也。”
网络解释化格化格,读音为huàɡé,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感化。
汉语大词典感化。孙中山《孙文学说自序》:“与革命初衷大相违背者,此固予之德薄无以化格同侪,予之能鲜不足驾驭群众,有以致之也。”
其他释义1.感化。
1.当然,在那些与这种文化格格不入的年长的老板、同事或者老师看来,这些解释也许没有什么说服力。
2.这里萃聚的是全世界数十个度假小镇的商业街巷精华,却又保存了峨眉山独有的佛教、功夫、养生文化格调。
3.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实质,是汉代以来大一统的文化格局逐渐让位于更加错综复杂的新的多元文化格局。
4.丸子营养丰富,又不费牙口好消化,格外适合老人和小孩子吃。
5.矿体在较深部呈层状、似层状而在浅部呈脉状,构成立交桥式矿化格架。
6.结果:总体而言,蜗牛纹状退化、格子状退化、萎缩性裂孔、悬垂物的发生率在近视眼较高。
7.当前中国农村呈现“男工女耕”、“农业女性化”格局,妇女成为农村三大文明建设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8.随着民族杂居往来和道教兴起,两种文化在岭南交流、融合,最终发展为岭南文化一部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艰辛凝聚过程。
9.苏州园林以其独具的神韵诗意、高逸的文化格调,而享誉海内外。
10.而今年的公祭贯彻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力争把公祭活动升格为国家级祭祀活动,打响“北祭黄帝陵,南祭大禹陵”的中国祭祖文化格局。
读音:huà,huā
[huà]
[ huà ]1.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化。分化。僵化。教(jiào )化。熔化。融化。潜移默化。化干弋为玉帛。。
2.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化缘。化斋。
3.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化。绿化。
4. 习俗,风气:有伤风化。
5. 特指“化学”:化工。化纤。化肥。
[ huā ]1. 同“花”。
读音:gé
[gé]
1.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格子纸。方格儿布。
2. 法式,标准: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资格。
3. 表现出来的品质:格调。风格。人格。国格。性格。
4. 阻碍,隔阂:格格不入。
5. 击,打:格斗。格杀。
6. 推究:格致。
7. 树的长枝。
8. 至,来:格于上下。
9. 感通:格于皇天。
10. 变革,纠正:格非。
11. 某些语言中的语法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