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故
【拼音】:tuō gù
【注音】:ㄊㄨㄛㄍㄨˋ
【结构】:托(左右结构)故(左右结构)
【繁体】:託故
词语解释托故tuōgù。(1)推托于某种原因。托故[tuōgù]⒈推托于某种原因。英give(orfind)apretext;
基础解释(动)找某种原因作借口:~不参加。[近]借故|借口。
引证解释⒈借口某种原因。引宋文天祥《绐北难》诗序:“于是托故,以来日同吴丞相渡江。”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戒躁怒》:“保正赵某,为之前导,所过村庄,多托故绕避,不为引视。”鲁迅《而已集·通讯》:“要我做序的书,已经托故取回。”
网络解释托故托故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tuōɡù,指借口某种原因。
汉语大词典借口某种原因。宋文天祥《绐北难》诗序:“于是托故,以来日同吴丞相渡江。”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戒躁怒》:“保正赵某,为之前导,所过村庄,多托故绕避,不为引视。”鲁迅《而已集·通讯》:“要我做序的书,已经托故取回。”借口某种原因。《元史·食货志四》:“随朝官吏每月给俸,如告假事故,当官立限者全给,违限托故者追罚。”《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王美娘闻他气质不好,不愿相接,托故推辞,非止一次。”朱自清《阿河》:“第二天我便托故离开了那别墅。”
国语辞典借故。托故[tuōgù]⒈借故。引《西游记·第一八回》:「三藏望行者急忙不来,心甚疑惑:不知是请菩萨不至?不知是行者托故而逃?」近借口
法语sous prétexte de
其他释义1.借口某种原因。
1.彪见他执迷不返,遂托故辞去,避迹河西。
2.一会儿,她就托故告辞回家了。
3.康晖自觉无趣,兼之心中有愧,于是托故向单天宇告辞回家,单天宇再三挽留不住,便送了他一笔厚礼让他离去了。
4.索米斯一吃完晚饭就托故走掉了。
5.就在众人欢呼庆贺的同时,许易却托故离开了宴席。
6.文人啊,故弄玄虚,皇族呢,借势托故,只有一处实在的不得了。就是这里确实难找,人迹罕至。
7.而如今盟主为袁绍,负责酸枣军粮调配为袁术,此二袁闻孙坚托故不出兵为其家族报仇,必然暗地里恼坚。
8.王上已经下令,但君侯个个托故不出兵,魏国大军一到,不少守城将领不战而逃。
9.李嗣源起初并无反意,遂托故逃出魏州城招集散兵,后来在女婿石敬瑭的劝诱之下,才决心谋自立。
10.人也清瘦许多,家人问起,只能托故说是水土不服。
读音:tuō
[tuō]
(1)(动)寄托
(2)(动)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起|~盘。
(3)(名)(托儿)托子;类似托子的东西:花~。
(4)陪衬:烘~|衬~。
(5)(动)委托;寄托:拜~|恳~。
(6)(动)推托。
(7)(动)依赖。
(8)(名)压强单位;一托等于一毫米汞柱的压强;一大气压为760托。旧作乇(tuō)。
读音:gù
[gù]
(1)(名)事故:变~。
(2)(名)缘故;原因:无~缺勤|不知何~。
(3)故意;有意:~作镇静|明知~犯。
(4)(连)所以;因此:今日大雨倾盆;~未如期起程。
(5)(形)原来的;从前的;旧的:~址|~乡|黄河~道|依然~我。
(6)(名)朋友;友情:亲~|沾亲带~。
(7)(人)死亡;已经死亡的(人):病~|染病身~|父母早~|~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