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乙
【拼音】:fú yǐ
【注音】:ㄈㄨˊ一ˇ
【结构】:凫(上下结构)乙(独体结构)
【简体】:凫乙
【繁体】:鳧乙
词语解释比喻对事物认识不清,各执己见。凫乙[fúyǐ]⒈《南齐书·高逸传·顾欢》:“昔有鸿飞天首,积远难亮。越人以为鳬,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鸿常一耳。”乙,燕子。因以“凫乙”并称,比喻对事物认识不清,各执己见。
引证解释⒈《南齐书·高逸传·顾欢》:“昔有鸿飞天首,积远难亮。引越人以为鳬,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鸿常一耳。”乙,燕子。因以“鳧乙”并称,比喻对事物认识不清,各执己见。南朝齐张融《答周颙书》:“皇有三而道无二,鳧乙之交,定者鸿乎,吾所以直其绳矣。”
网络解释凫乙fúyǐㄈㄨˊㄧˇ
综合释义《南齐书·高逸传·顾欢》:“昔有鸿飞天首,积远难亮。越人以为鳬,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鸿常一耳。”乙,燕子。因以“鳧乙”并称,比喻对事物认识不清,各执己见。南朝齐张融《答周颙书》:“皇有三而道无二,鳧乙之交,定者鸿乎,吾所以直其绳矣。”凫乙[fúyǐ]乙,指燕鸟。凫乙二鸟,形状相似而实有不同。凫乙比喻容易造成误会。北周.张融〈答周顒书并答所问〉:「是道言之乖于佛也。道佛两殊,非凫则乙,凫乙之交,定者鸿乎?」
汉语大词典《南齐书·高逸传·顾欢》:“昔有鸿飞天首,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鸿常一耳。”乙,燕子。因以“凫乙”并称,比喻对事物认识不清,各执己见。南朝齐张融《答周颙书》:“皇有三而道无二,凫乙之交,定者鸿乎,吾所以直其绳矣。”
国语辞典乙,指燕鸟。凫乙二鸟,形状相似而实有不同。凫乙比喻容易造成误会。凫乙[fúyǐ]⒈乙,指燕鸟。凫乙二鸟,形状相似而实有不同。凫乙比喻容易造成误会。引北周·张融〈答周颙书并答所问〉:「是道言之乖于佛也。道佛两殊,非凫则乙,凫乙之交,定者鸿乎?」
辞典修订版乙,指燕鸟。凫乙二鸟,形状相似而实有不同。凫乙比喻容易造成误会。北周.张融〈答周顒书并答所问〉:「是道言之乖于佛也。道佛两殊,非凫则乙,凫乙之交,定者鸿乎?」
其他释义1.《南齐书.高逸传.顾欢》:'昔有鸿飞天首,积远难亮。越人以为鳬,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鸿常一耳。'乙,燕子。因以'凫乙'并称,比喻对事物认识不清,各执己见。
读音:fú
[fú]
(1)(名)水鸟名;俗叫“野鸭”;形状像鸭子;雄的头部绿色;背部黑褐色;雌的黑褐色常群游湖泊中;能飞。肉味鲜美。
(2)(名)〈方〉同“浮
(3)(名)”:~水。
读音:yǐ
[yǐ]
(1)(名)天干的第二位。参看(干支)。
(2)(名)姓。
(3)(名)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简谱的‘7’。参看〔工尺〕。
(4)(名)画‘乙’字形状的记号;从前读书写字时常常用到;例如读书读到一个地方暂时停止;在上面画个“乙”形的记号;或是写字有颠倒、遗漏;用曲折的线勾过来或把补写的字勾进去;都叫做“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