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颈
【拼音】:yǐn jǐng
【注音】:一ㄣˇㄐ一ㄥˇ
【结构】:引(左右结构)颈(左右结构)
【简体】:引颈
【繁体】:引頸
词语解释伸长颈项。指被杀。思慕貌;期待貌。引颈[yǐnjǐng]⒈伸长颈项。⒉指被杀。⒊思慕貌;期待貌。
基础解释伸长颈项。指被杀。思慕貌;期待貌。
引证解释⒈伸长颈项。引唐杜甫《舟前小鹅儿》诗:“引颈嗔船过,无行乱眼多。”许地山《七宝池上底乡思》:“还歇在那里,引颈下望。”⒉指被杀。引汉蔡邕《刘镇南碑》:“永汉元年十一月到官,清风先駈,莫不震肃,奸轨改节,不仁引颈。”清杜濬《樵青歌》:“当时同学十数人,两人引颈先朝露。”⒊思慕貌;期待貌。引唐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朝廷之士,引颈东望,若景星凤皇之始见也。”《宋史·朱台符传》:“今祥禫将终,中外引颈观听德音。”
网络解释引颈引颈,汉语词汇。
释义1、指伸长颈项。2、指被杀。3、思慕貌;期待貌。
综合释义伸长颈项。唐杜甫《舟前小鹅儿》诗:“引颈嗔船过,无行乱眼多。”许地山《七宝池上底乡思》:“还歇在那里,引颈下望。”指被杀。汉蔡邕《刘镇南碑》:“永汉元年十一月到官,清风先駈,莫不震肃,奸轨改节,不仁引颈。”清杜濬《樵青歌》:“当时同学十数人,两人引颈先朝露。”思慕貌;期待貌。唐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朝廷之士,引颈东望,若景星凤皇之始见也。”《宋史·朱台符传》:“今祥禫将终,中外引颈观听德音。”引颈[yǐnjǐng]伸长脖子。《三国演义.第七六回》:「今樊城被困,引颈望救,不如令人将书射入樊城,以宽军心。」《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其人不听,以剑加我颈,逼要从他,我引颈受之,曰:『要死便死,吾志不可夺!』」
汉语大词典(1).伸长颈项。唐杜甫《舟前小鹅儿》诗:“引颈嗔船过,无行乱眼多。”许地山《七宝池上底乡思》:“还歇在那里,引颈下望。”(2).指被杀。汉蔡邕《刘镇南碑》:“永汉元年十一月到官,清风先驱,莫不震肃,奸轨改节,不仁引颈。”清杜浚《樵青歌》:“当时同学十数人,两人引颈先朝露。”(3).思慕貌;期待貌。唐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朝廷之士,引颈东望,若景星凤皇之始见也。”《宋史·朱台符传》:“今祥禫将终,中外引颈观听德音。”
国语辞典伸长脖子。引颈[yǐnjǐng]⒈伸长脖子。引《三国演义·第七六回》:「今樊城被困,引颈望救,不如令人将书射入樊城,以宽军心。」《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其人不听,以剑加我颈,逼要从他,我引颈受之,曰:『要死便死,吾志不可夺!』」近引领
辞典修订版伸长脖子。《三国演义.第七六回》:「今樊城被困,引颈望救,不如令人将书射入樊城,以宽军心。」《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其人不听,以剑加我颈,逼要从他,我引颈受之,曰:『要死便死,吾志不可夺!』」
其他释义1.伸长颈项。2.指被杀。3.思慕貌;期待貌。
近义词 引领
1.作品雕工精湛,线条流畅,刻画生动细腻,栩栩如生,精琢的雄鹰昂首挺胸,脚踏树干,引颈待起。
2.船帆上绘着的十二只小公鸡迎着风雄赳赳气昂昂,引颈高歌。
3.甲洛跑出帐外,看到拉巴正对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引颈长鸣,四周一片野性的、神秘的恐怖。
4.凤凰泉在白盐山的绝壁下,有一个高十多米的石笋“凤凰”,羽毛丰润,色彩斑斓,引颈向上,好似吸吮着从岩隙中流出的清泉。
5.不敢越雷池一步胆小如鼠苟且偷安前怕狼,后怕虎贪生怕死唯唯连声引颈受戮知难而退坐以待毙。
6.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谊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海莲·汉芙。
7.画面中可见碧波荡漾的七宝池,曲栏横槛环绕的台榭,十多名乐师两侧席地而坐演奏鼓乐,两名舞伎挥带对舞,各种吉祥禽鸟应节而舞,引颈长鸣。
8.仙鹤站立时总是高高竖起身体,伸直脖子四下张望,常常站立许久。因此,人们常用“鹤立”、“鹤望”来形容戏剧舞蹈中引颈四望的优美姿态。
9.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她怎甘引颈受戮;筹谋数载,沙场经年,她岂止为母报仇;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
10.它时而站在山顶引颈长啸;时而冲下山来,雄赳赳地满园巡逻;时而冲到豺狗面前,放肆地挑衅。
读音:yǐn
[yǐn]
1.拉,伸:~力。~颈。~而不发。~吭高歌。
2.领,招来:~见。~子。~言。~导。~荐。抛砖~玉。
3.拿来做证据、凭据或理由:~文。~用。援~。
4.退却:~退。~避。
5.旧时长度单位,一引等于十丈。
6.古代柩车的绳索:发~(出殡)。
读音:jǐng,gěng
[jǐng]
[ jǐng ]1. 头和躯干相连接的部分(亦称“脖子”),亦指事物像颈的部分:颈项。头颈。颈联(指律诗的第三联,即第五、六两句)。长颈鹿。曲颈甑。
[ gěng ]1. 〔脖颈子〕口语指脖子。亦称“脖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