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三旗
【拼音】:shàng sān qí
【注音】:ㄕㄤˋㄙㄢㄑ一ˊ
【结构】:上(独体结构)三(独体结构)旗(左右结构)
【简体】:上三旗
【繁体】:上三旗
词语解释清顺治后,将皇家军队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镶黄﹑正黄﹑正白称为'上三旗',为皇帝亲兵。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宗室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合称'满洲八旗'。
基础解释清顺治后,将皇家军队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镶黄﹑正黄﹑正白称为/'上三旗/',为皇帝亲兵。
引证解释⒈清顺治后,将皇家军队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镶黄、正黄、正白称为“上三旗”,为皇帝亲兵。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宗室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合称“满洲八旗”。引清昭槤《啸亭杂录·汉军初制》:“雍正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领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领三十。”
网络解释上三旗上三旗是清代由皇帝直接统辖的三个旗。满洲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清军入关前,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是皇帝的亲兵,称为“上三旗”。余下的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勒、贝子掌管,驻守各地。
综合释义清顺治后,将皇家军队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镶黄、正黄、正白称为“上三旗”,为皇帝亲兵。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宗室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合称“满洲八旗”。清昭槤《啸亭杂录·汉军初制》:“雍正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领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领三十。”上三旗[shàngsānqí]清制以满州之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为上三旗。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合为满州八旗。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旗,天子所自将为上三旗。」;《清会典·兵部》:「陈上三旗。」
汉语大词典清顺治后,将皇家军队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镶黄、正黄、正白称为“上三旗”,为皇帝亲兵。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宗室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合称“满洲八旗”。清昭梿《啸亭杂录·汉军初制》:“雍正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领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领三十。”
其他解释清制以满州之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为上三旗。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合为满州八旗。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旗,天子所自将为上三旗。」;《清会典·兵部》:「陈上三旗。」
其他释义1.清顺治后,将皇家军队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镶黄﹑正黄﹑正白称为'上三旗',为皇帝亲兵。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宗室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合称'满洲八旗'。
1.从随母改嫁的富家小姐,到身戴枷锁的罪人家眷,从如履薄冰的内廷侍婢,到清初第一才子纳兰容若的侧室,从年轻守寡的上三旗遗孀,到中年丧子的一品诰命夫人。
2.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顺治皇帝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由自己亲自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www.chazidian.com/zj-323496/查字典上三旗造句)
3.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顺治皇帝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由自己亲自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www.chazidian.com查字典造句网)
读音:shàng,shǎng
[shàng]
[ shàng ]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上。上边。
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古。上卷。
3. 等级和质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4. 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车。上升。
5. 去,到:上街。
6. 向前进:冲上去。
7. 增加:上水。
8. 安装,连缀: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
9. 涂:上药。
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上课。上班。
11. 拧紧发条:上弦。
12. 登载,记:上账。
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上。桌上。组织上。
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上来。锁上。选上代表。
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上年纪。
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 shǎng ]1.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读音:sān
[sān]
(1)(量)数目;二加一后所得。
(2)(量)表示多数或多次:~番五次。
读音:qí
[qí]
(1)(名)旗子:国~|红~|挂~。
(2)(名)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后泛指属于满族的:~人|~袍。
(3)(名)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县。